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海大江埠(摄影)

(2012-04-19 21:02:42)
标签:

摄影

广西

北海

大江埠

风景

旅游

分类: 好摄之图

北海大江埠(摄影)

       北海大江埠位于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大江村境内,离我们开会的宾馆不远。在去涠洲岛计划泡汤后,会务组的司机就怂恿我们去大江埠,把那儿吹得天花乱坠,说那儿以前是疍家人居住的地方,有着浓郁的疍家乡土风情文化。还说那儿有个越南村,有越南歌舞表演等等。我们想这一天呆在宾馆里也无聊,去见识见识也好。

    所谓的大江埠,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片大樟林,有些古村落遗址及河、沟、沙滩、小湖、湿地等。2004年被开发商发现并开发建设,2005年12月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也就是把这片地围起来,造了些山寨版的疍家人的建筑物,也不知造得像不像。总之,我去了是大呼上当,花了一百多的门票,看了些全是山寨版的玩意儿,还真不如在宾馆里睡大觉。

 

北海大江埠(摄影)
    01. 疍家风情区,搭建了一些据说是疍家风格的建筑物。


北海大江埠(摄影)
  02.


北海大江埠(摄影)
  03.


北海大江埠(摄影)
  04.


北海大江埠(摄影)
  05. 这儿的风景还不错。自然、古朴。


北海大江埠(摄影)
  06. 没见过的鸭子,个头比较大。


北海大江埠(摄影)
  07. 这鸭子还会飞?要是煮熟了还能飞那就更利害了,哈哈!


北海大江埠(摄影)
  08. 和我们这儿的农村还有些相似,不过这都是造来参观游览的。


北海大江埠(摄影)
  09.据说这是原始的疍家人打扮,都要画成花脸。不过小伙子这自制的“吉他”弹得还不错,要是我带了口琴还可以合奏一曲。


北海大江埠(摄影)
  10. 疍家人居住的房屋。


北海大江埠(摄影)
  11. 疍家人图腾之类的东西吧?


北海大江埠(摄影)
  12.


 

北海大江埠(摄影)
  13. 老人屋,老年人居住的地方。


北海大江埠(摄影)
  14. 首领屋中的“首领”。我拍他时他非常配合。可惜烟斗里没烟子飘出来,显得假了一点。


北海大江埠(摄影)
  15. 越南村里的所谓越南民居。我先还真以为是越南侨民居住的一片村庄,结果大失所望,就是搭建了几座竹房子,房子里空空如也,挂了一张胡伯伯的像。


北海大江埠(摄影)
  16. 山寨版的越南民居。


北海大江埠(摄影)
  17. 在越南村入口处站着两位越南军人打扮的老者,一问,还是中国人。原来越南人也是山寨的。


北海大江埠(摄影)
  18. 大江埠里面有些表演节目。不过大都很恐怖、血腥,没什么艺术性。这是踩碎玻璃。


北海大江埠(摄影)
  19. 这是在刀刃上表演。我去试了一下刀刃,还挺锋利的。


北海大江埠(摄影)
  20. 呑火,恐怖吧。


北海大江埠(摄影)
  21. 还有一些节目,如用舌头添烧红的铁板,将火抛向空中让它掉入裤裆里,要么血腥,要么庸俗。我就没把这些图片放上来了。


北海大江埠(摄影)
  22. 也有一些舞蹈类节目。这是越南草帽舞,当然水平就不敢恭维了。

 

    百度百科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被官军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此后世代传承。还有说法疍家人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许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当他们流浪到南方沿海时,为当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盗,在附近抢掠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鱼为生。根据沙田疍家文化博物馆提供的旧图片显示,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疍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里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词。但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把陆地从海中一点点“围”出来。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相关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