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地处重庆市江津区南部山区,距重庆市区125公里,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一脉相连。古镇背山临水,场镇建筑靠水而建,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
中山镇始建于何时,尙无定论。但从该镇出土、现收藏于古镇居民家中的新石器晚期的“鬼脸钱”、春秋战国的“刀币”、“铲币”以及之后历代的纸钞、金、银、铜、铁币和其他文物判断,该镇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新石器晚期。有文字可考历史,应从南宋开始。据《清溪龙洞题名》石刻记载,南宋赵枸绍兴帝时期(公元1151年),李云龙辛末年上元一日,至龙洞场赶集游玩并赋诗一首,距今已有850余年。一面颁余清光绪25年,禁止米贩买发水米坑民的楷书阴刻榜文禁令,至今仍立于古镇街边,不禁令人遐思那人头攒动、赶集贩米的繁华场景。场口路边岩壁上光绪壬辰(1892年)题刻的各3.5米字径的“三合场”三个大字,至今清晰可鉴。以及清时诸如“木邦公罪“禁止乱伐林木告示碑刻、禁止捕鱼碑刻”、“水淹天木罗檐水文题记”、“陈氏贞节碑”等,也从不同的侧面映出三合场的历代变迁与沧桑。以前,三合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川黔山区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尚存的南宋题刻共82字,记叙李脊用、鱼子仙等泛舟游览一事,境内还有汉代古墓葬枇杷岩墓群。
古镇商铺建筑最具代表性,依山势形成的商街纵向长1000多米,层层递进,其风雨场的过街建筑几乎都是能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封闭式”建筑,由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川东地区雨晴不定的特点。建筑多为两层“吊脚楼”,下层为铺面,楼上可住人,铺面开间做得较大,且易组合;整座古镇全系青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竹篾夹墙,圆柱承重,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

古镇依河而建,形成形成一条长三公里的狭窄老巷。

“吊脚楼”似的建筑,典型的巴渝特征。一般下层为铺面,楼上住人。




长廊式的房盖随街蜿蜒,“街有多长,楼有多长。晴不落光,雨不湿街”。

踏着块块黛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在弯弯拐拐的石梯小巷中穿行,给人一种古老和谐的感觉。



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挂灯笼,是此地一大特色。




随处可见的客栈,给小镇凭添几分古朴。









布满蛛丝的屋梁、灯笼及依稀可见的标语,述说着老街的历史。

似曾相识的门框。

看到右边黑板上的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