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难忘的一件事
(2012-12-25 09:27:26)
标签:
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短片1080p杂谈 |
分类: 电影101工作室的故事 |
2012年1月21日小年夜,他在家看完了韩国泰元公司发行的三区版林权泽DVD套装中的《悲歌一曲》,这部电影获得了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DVD的花絮里有一段4分钟的视频资料,内容是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日本电影大师、当时的评委大岛渚联袂中国导演张艺谋给林权泽颁奖。
这短短的4分钟视频引发了他的一些联想:首先,这一届的闭幕式是在大光明电影院而不是在现在的上海大剧院举行,证明了不同时期的开闭幕式地点存在着不同,视频留下了宝贵的记录;其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像资料在别国出版的DVD里看到,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无奈。目前为止,上海国际电影节历经三任不同领导(2013年将迎来第四任),加上有些资料的所有权属于不同的或更高级别的行政机构,因此在资料保存、整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若要在现在拿出完整的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视频集锦,似乎也要通过不同部门的协调,而且操作的可能性也有限。
于是想到可以通过民间的方式对电影节的各类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首先就从视频开始。在2002、2004两届电影节上,他已拍摄过总长度超过8小时的电影节相关视频,其中2002年的素材还剪辑出了一部30分钟的纪录短片,而那时只是他一个人拍摄,所以在2012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希望找到更多的人一起用影像记录电影节。
2012年春,在他组织的一次独立电影放映会上,他认识了对电影有热情的新朋友刘,随后在网上看了刘拍的一个短片视频,觉得刘有摄影经验,可以成为参与者之一。6月9日是电影节的首个公开售票日,他预计这一天影院门口应该会有排队人潮,因此与刘约定,让刘来根据他的要求拍摄当天的情况。
6月9日上午八点,他来到上海影城,刘也如约赶到,并带了一个朋友平协助拍摄。他简短地跟刘描述了拍摄内容的要求,随后就让刘和平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地拍摄现场排队买票的人流情况以及对若干影迷做随机采访。随后,他们又来到了大光明电影院,拍摄这一家影院的售票情况,中间他没看过回放也未对刘、平的拍摄提出新的意见。中午,他利用午餐的时间与刘、平交流了一下拍摄想法,双方都认为,这些素材是为了给电影节做资料留档(比如送给上海国际电影节或2013年开业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从现在开始做比什么都不做有意义,至于谁会用到这些素材,那是将来的事。
次日,他回家看了刘和平拍的素材,觉得这次合作有趣的地方出现了:事实上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电影节的理解从同一个概念出发,但有各自的创作理念,碰撞之下就会产生谁也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这也并不妨碍影像本身的资料价值。
电影节正式开始前三天,三人开了一个短会,讨论了接下来9天电影节拍摄的内容,由于三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且刘和平是第一次参加电影节,因此最多可以拍摄内容的时间是双休日以及端午节假期,并需要从熟悉的内容入手。他先提出了对售票日素材的一些看法,随后确定了一些他认为值得拍摄的内容、时间和人选,并根据6月9日拍摄的素材里意外发现的一个熟悉的网友DD7,确定了他们要跟拍的第一个人物:影迷。在随后几天,又延展出了:一个电影人、一个电影节竞赛单元的评委、一个电影节的字幕员、一场学术研讨会、一个格瓦拉的派票员等拍摄方案,并落实了具体人选和时间。
从6月16日至6月24日电影节举行的这9天里,刘、平利用业余时间,穿梭于各个电影院、跟随着被拍摄者的脚步,记录他们在电影节期间的故事。他则在事先针对每个被拍摄者,向刘、平提出了一套拍摄要求,随后的具体拍摄全部由刘、平独立完成,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互通电话解决问题,除了知道每天的拍摄日程外,每天都在看电影、编辑《电影节十日谈》的他对拍摄的内容一无所知。事实上,他对于拍摄内容的期待,早已超越了电影节期间他看的所有影片。
电影节结束之后,他第一次看到了刘、平拍摄的全部素材:1080p高清格式,总容量230G,总长10多个小时。这些素材包括了开闭幕式当天主会场和各个电影院的情况、部分竞赛片的新闻发布会、竞赛单元的评委采访、首映式导演采访、电影节的嘉宾与黄牛的全程交易等等,都是不可复制的影像资料。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素材之后,三人觉得其中有几个人物似乎可以单独成章,于是就想到了把这些人的故事单独拿出来,另做成一部纪录短片。
从七月底开始,他们平均每两周碰一次面,讨论纪录短片的走向以及剪辑的要点,随后找来了刘、平共同的朋友许来实际剪辑,在剪辑过程中,许也加入了讨论,后期制作再次变成了集体创作。由于工作关系,因此剪辑的速度进展不快,并且由于素材收音的问题,还在九月初对被拍摄者进行了一次补录,纪录短片的初剪版于九月底完成,随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停顿,并在十二月进行第二次剪辑。假如没有出现意外,无论短片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值,这部短片应该会在2013年的上海,做一次公开的放映,希望每个参加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迷,都能来看看。
之所以制作这部集体创作的纪录短片,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较为真实的、或者说与媒体、官方报道不一样视点的电影节,其实应该记录更多的人,翻译、接待外宾的志愿者、电影院工作人员、排片人员、官方场刊的校对、美编等等,希望将来有机会拍他们的电影节故事,这些人包括每个参加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来宾、记者、影迷,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节。同时也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借此鼓励更多的影迷拿起自己的手机,拍下自己眼中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那将来,就会出现更多的关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像资料保存下来,或许还有更多的秉承了业余主义精神的电影节私影像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