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最难忘的一件事

标签:
上海国际电影节豆列影片大全2011场刊 |
分类: 电影101工作室的故事 |
2011年最难忘的一件事
2011年3月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迷人的雅克德米的胶片影展、出现财务意外的比利时影展、惊心动魄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争夺、《到阜阳六百里》、《大都会》的命运开始慢慢成型、徒劳的伊丽莎白·泰勒Excel等等,但这一切,都比不上三月下旬发生的那件事。
那天下午,在公司收到人肉快递来的11本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官方场刊,清点了数字然后短信给C说还缺2本,C说会想办法借来的。没来得及仔细看那些场刊,就去了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安排比利时影展的事情了。晚上回家的时候,盘算着如何用着11本场刊在工作空闲的时间里以最快速度做出C要的东西来。
第二天早晨,拿起了一本场刊随意翻阅,突发奇想:把这些场刊全部数字化?因为电影节的官网是没有历届电影节的影片资料查询的,而这些影片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已经有了网络条目,比如豆瓣电影里的条目,而豆瓣电影的西片基本都有IMDb编号,这样老外也可以通过这个豆列了解电影节过去这18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放映的规模如何、电影的质量如何。
对着场刊上的影片,找到豆瓣电影链接,然后按照每一年做一个豆列,这要做多久?不敢确定这是否可行,还是先把C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再说。
没两天,C又快递了两本场刊,他的任务也随之完工。在完成任务期间,那个要把豆列做出来的额外愿望愈发强烈,只是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否能够在六月电影节开幕前做完?第二万一豆瓣把豆列删除了怎么办?先做一年测试一下,顺便让C去问了豆瓣的小高层,对方回应说:不删。
最初的计划非常庞大:
1、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先按场刊所列找到影片,逐一添加成豆列,豆瓣上找不到的国产片和朝鲜电影、印度电影、伊朗电影等手动添加,等豆瓣审核通过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列表,为了保险起见,再把所有的条目输入Excel里,分列三项:场刊上影片中文名、相应的豆瓣链接、相应的IMDb链接,这样,即使将来豆列被删,至少Excel里的备份数据还留着,方便将来电影节自行添加条目、图片、演职员表等到其官网;第二种做法是先根据场刊创建Excel表格,等全部数据查找更新到位后,再根据数据来粘帖链接制成列表。这一种做法适合年份靠近现在的近几届,因为影片较新,容易寻找。所有的Excel表格完成后,就可以全部打包发给C了
2、每做完一年的豆列,要配一篇综述,这篇综述根据相应的回忆和场刊实际内容结合而来,把那一届的好坏丑都一一列举,以客观的立场对每一年的电影节进行评价,给影迷、学者、研究者一个参考
3、由于每一届场刊的后期制作都很赶,因此每一本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各类中英文错误,每做完一个豆列之后,把场刊上错误内容全部登记下来,注明页码和错误内容和修订意见,以便将来电影节官网制作的时候不仅仅是倒数据那么简单,而是全新的、经过更正的版本
当第一届1993年的豆列做完后,发现了几个问题,有些影片没有出现在场刊上但最后临时放映了,这要凭记忆进行修订并注明;配套的综述和修订本制作耗时耗力,按照这个进度,即使是全职的人,也根本无法在三个月内完工,更不用说接下来几个月还有大量的国产片要看、民间放映要搞、正常的班要上。
考虑了实际情况后,决定先把每一年的豆列做出来,综述和修订工作都延期到六月电影节结束之后,那时应该有大把时间可以做这些琐事。于是,从四月开始的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里,都扑在了紧张的制作上,自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到2008年电影节的豆列全部做完。另外由于2009、2010之前都已经做过豆列,不需要再补充,2011年的也新鲜出炉了部分已确认的片目,并在五月底补完。
制作豆列的过程枯燥难熬,为了保证准确度就无法分心如边听音乐边做,在安静的环境里,查找这过去18年里的回忆,仿佛是在一间虚拟的图书馆里,很多时刻被意外惊醒:原来这个导演来过上海、原来这部电影放过。也正是由于这个一边校对、一边学习的四十多天,不敢说融会贯通,但至少从白纸黑字上触摸到了电影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任何一个完全不了解电影节的人,看完这堆场刊,也定会知道电影节的问题在哪里,路该向何处走。
完工的时候,信心满满地以为打通了任督二脉、觉得电影节按照某个路子走下去会越来越好。而这一切,都因为2011年6月20日之变,彻底改变了结局,综述与修订不复存在。12月,场刊全部还给了C,打包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留念,因为不会与它们再见面了。电影节会越来越好,但不会再有人用这样的方式爱过电影节了。

后一篇:一部纪录短片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