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第十四届上海电影节私生活第四、五天6.14-15:钢的琴、蓝

(2011-06-16 07:37:49)
标签:

星期五杀手

玛娅

双重罪

扭曲的时光

金爵奖

钢的琴

上海电影节

娱乐

分类: 无聊影话
2011第十四届上海电影节私生活第四天6.14:钢的琴


上海影城二厅13:30:星期五杀手  上座率:7成

影片:4分

反类型的黑色喜剧,但一点也不黑色,更不好笑。影片的所有一切内容似乎仍停留在剧本创作阶段或者更早期的概念阶段,比如近视眼的过气老杀手是好概念,但近视带来的、该有的Gag一律缺席,剩下的就是庸俗无趣的硬搞笑。向昆汀、罗德里格斯致敬,父女警匪情最终反高潮结局,也都如空穴来风,缺乏有机关联,一些国产山寨喜剧可能都要比它好看一些,这是一部明显不应该出现在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一部影片,不过此片的尺度倒是叫人大跌眼镜,伟大的总菊审查通过的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原本三令五申不得出现的内容与画面,叫人对其审查尺度摸不着头脑。

现场:可能是对东方cult片的偏爱以及现场有懂泰语的人员,因此在一些其实并无笑点或笑点极低的场面里,也会有老外震耳欲聋的笑声,字幕没有把低俗小说翻出来,不过懂人这个段致敬的也不用看字幕。




上海影城三厅15:45 钢的琴 上座率:满

影片:8分

导演张猛在处女作《耳朵大有福》里就显现了其对声音和场面调度的天才掌控,在本片中,他野心巨大地将集体主义工业时代的毁灭与不适应环境被抛弃的一代不得不迎接(接受)新时代的尴尬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片中处处充满了隐喻,但结尾狂欢式的歌舞表演、配乐以及近乎直白的讽刺却似有一些头重脚轻,场与场交待得过于快速而失去了此前始终稳定的节奏感。

现场:已经有网友在微博上炮轰过这场媒体场的混乱与观影环境之差的,以个人遇到的情况,不断地有所谓的媒体从业人员在影片开映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后往空座位上填,不停地有各种型号的手机在黑暗中一闪一闪亮晶晶,不停地有各种走进走出的接电话的,不停地有人对着银幕拍照,不停地有人在大声讨论剧情或说别的事情。在影片开映和放映后,三厅外有过热烈的影迷讨论电影的场面,内容非常赞,好像南方某影评人最后急了还要掐某影迷的脖子。






上海影城二厅18:30:扭曲的时光 上座率:8成

影片:5分

肥皂剧戏中戏,导演巧妙利用高清数字摄影机,将电视剧和现实片段混杂,观众往往很难分辨一场戏到底是现实还是戏剧,但这种互文的结构并没有给影片带来任何形式上的优势,反而在两者切换间顾此失彼,尤其是当导演把肥皂剧也作为展现中年危机的一块实验田时,其矫饰性迅速淹没了整部作品。这部影片的尺度同样叫人大跌眼镜,值得为总菊的审查方针与把握而再度亚克西一次。

现场:不少观众退场,有一个哥们在放映到一半时在用英文与人手机通话,让安静的戏院里一下子充满了东南亚热带风情。









2011第十四届上海电影节私生活第五天6.15:蓝


上海影城二厅13:30玛娅 上座率:6成

影片:5分

外来者进入小镇生活,最终因为一段婚外恋而被当地居民党同伐异,被迫离去。旁白在影片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以为在阅读中学课本,这种引导其实耽误了这部影片的质量,若去掉旁白,作为对阿尔巴尼亚历史一无所知的观众,其实也可以从片头片尾的暗示中找到答案,而现在这种累赘的叙事方法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黑白闪回,却直接让观众失兴。


现场:这一场的观众较平日的竞赛片来得少,可能是国别的关系,放映过程中无太大问题,媒体人依然故我,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






上海影城二厅15:45双重罪 上座率:9成

影片:6分

影片的恶邻格局令人在开场后不久就联想起了很多美国B级片、恐怖片的桥段,因此熟口熟面的类型片情节迅速被掌握,于是高潮、结尾之类的也提前被猜破而变得平淡如影片第一镜出现的湖面,因此它就像是一辆装着美国B型发动机的德国小型(类型)汽车,虽然性能不错,但,彻底重复一次类型对于竞赛有任何意义吗?


现场:

这是这几天来第一次完整地看了一回见面会全况,女主持的作风轻松中带着轻佻、而且英文翻译既不流利也不准确,甚至组委会都已经配备了德语翻译,但还要自己发挥,结果只有叫国人摇头、洋人摸不着头。放映开始,在6或7排的最左侧,有一个媒体人在黑漆漆的戏院里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安静的戏院里充满运指如飞的敲击键盘的声音。







上海影城一厅18:30蓝 上座率:9成

影片:9分
1995年时第一次看《蓝》,录像带,看得一头雾水而且心情低落,于是只能塞进了一部《国产凌凌漆》缓和一下。此后又通过VCD重看了若干次,越看越喜欢,最终超越了三色系列的另外两部,而成为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这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单元能够在上海展映,其中的幕后故事算得上是波澜壮阔,奇峰突起,最终能够放映6部代表作,是如何的艰苦。这次重看,除了想起三个月前发生的那些永远也不会公开的故事外,亦愈发觉得在《蓝》里,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由创作的挥洒自如,所有的细节都精致完美,包括那一窝老鼠。


现场:几乎全满,拷贝较旧,而且音轨有些失真,但胶片的质感就是无敌,此片mk2公司自己发行的蓝光是1080i格式,因此色彩饱和度根本无法跟这个拷贝相提并论。胶片上无任何字幕,字幕员志愿者威武,直接听剧中人说法语而字幕同步达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