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2013-06-07 20:35:36)
标签:

泉港

大德桥

无量桥

涂岭

驿坂

文化

分类: 印象泉港

泉港大德桥和无量桥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

    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分别为大德桥和无量桥,是惠安县志上记载的惠安十七座古桥之一。1979年列为惠安县将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成立后即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两座古桥都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均为石墩石梁桥,自古处于全国性交通干线“官道”上,千百年来在经济、交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官道”已经废弃,取于代之的是324国道和沈海高速。原本繁忙的大德桥和无量桥也渐渐沉寂下来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两座古桥能够在历史大发展的潮流中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但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和保护,如今,两座古桥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

    我作为泉港人,为家乡还能把两座古桥保存下来而庆幸。在对两座古桥实地走访中,我发现这两座古桥的构件流失遭破坏严重,周边环境恶化,桥上河流中,到处都是一些人为的垃圾,让人触目惊心啊!

    泉州是桥梁之乡,泉港的大德桥和无量桥,虽然无法与洛阳桥和安平桥相提并论,但作为泉州古代桥梁的重要历史遗迹,曾经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由于时代的发展,两座古桥已没了当年的雄风,但我们子孙后代不该忘记它们的功劳。

大德桥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大 德 桥

王志忠

  大德桥在涂岭镇驿坂村街南四十米处,横跨驿坂溪,为石墩石梁桥,南北走向,现残长24米,宽3.2米,高2米;现存三孔四墩,每孔跨度5.3米,长方形桥墩上端叠梁出檐,桥面各节由五条石板铺成,桥板条石最长5.9米,最宽0.7米,最厚0.4米,现在仍为乡间交通要道。

  大德桥始建于宋代泉州造桥热潮期间,清雍正年间邑人中宪大夫陈元木春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县同卜年重修。明嘉靖《惠安县志》称“邑之跨溪谷山间,疏潮汐,越沟渠而为桥梁者,不可胜数”。“惟取其临要冲大道,工巨而利溥者”。大德桥横跨驿坂溪,处于原全国性交通干线的“官路”上,且西通田船,直达晋北,是交通要塞。古驿坂溪源出大雾山东麓,与源出观音山后悬钟岭的菱溪在驿坂合流,《惠安风土志》称“这条溪是本县惟一可圈可点的溪,终年四季,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下雨时候,志得意满、奔腾澎湃、沟浍皆盈”。可见其初始规模之宏大,据说,此桥南起大德山麓,北接驿坂街(据说原来街道也是桥、现已成陆地),现残桥南面十五米处的关帝庙埕周边有块长1.55米、宽0.43米、厚0.12米的石碑,中刻“大德桥”,右刻“道光己酉年四月”,左刻“知惠安县事同卜年捐修”,这块石碑原来就立在大德山下。街尾以南那大片农田就是当时的溪底沼泽地淤积日高而成田。按此推测,原来的大德桥至少长250米以上,是仅次于安平桥、 洛阳桥的天下名桥,分享“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并不为过。

  这座历尽沧桑的古桥,随着上游陈田、菱溪水库的修建和地形的变化,原桥身大部分先后废圮无存。但其象征古代先民勤劳智慧和富于创造性的艰苦创业精神,以及为方便福建南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将永远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忱。其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文化史上将永远闪耀光芒。1979年惠安县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成立后即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桥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实拍:泉州市泉港区现存两座古石桥的现状

无 量 桥

郑志都

  无量桥横跨于涂岭镇溪头村溪头溪之上,溪岸草木茂盛,为桥增添了不少秀色。桥东望福厦公路,北面是南田村(古称港西村),故此桥也称港西桥,相传早期桥随溪水涨落而上下浮动,因此而得名“浮动桥”(俗称“浮浪桥”、“芙蓉桥”)。

  此桥是惠安县志上记载的惠安十七座古桥之一,也是原惠安迄今仍存的五座古桥(包括洛阳桥)之一。据村中老人介绍,无量桥原为木桥,由大圆柱杉木构建架设而成,其结构坚固程度不逊于石拱桥。桥始建于宋元时期,后代不断修葺,它自古处于全国性交通干线“官道”上,千百年来在经济、交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此桥虽在明嘉靖《惠安县志》上有记载,但无建造年代,然也足见在嘉靖之前桥已经问世,至清雍正年间黄中桂重新修造。此桥现存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及1916年重修碑记各一方。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此桥的美丽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杉箍藏大银”的故事:相传当时的砖子埕村有一富豪,为防寇盗抢劫,把大圆柱杉木当中凿空,内藏大量银两,外用钢丝箍扎捆绑,放在桥底。后来浮浪桥村一村民在此桥附近溪底无意中发现此圆柱杉木,便连夜雇人打捞,用来重建此桥并建造五座有名的砌砖大厝。

  现此桥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造,桥长30多米,宽1.8米,4孔5墩,为石墩石梁桥。桥面每节原由五条石板铺成,现各剩四条,最长的5.4米,最宽的0.65米,厚0.25米。桥墩用长石条犬牙状交错垒砌而成,桥墩两侧俱作舟尖形状以分水势减轻冲力,把桥身与桥墩连结成牢固的整体。如今,这座桥尚保存完好,仍作乡间通道,车辆出入较少,但行人来往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