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港割山村:首座乡村钟楼见证潮涨潮落

(2013-04-09 20:32:50)
标签:

泉港

割山村

乡村

钟楼

资料

分类: 印象泉港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泉港割山村:首座乡村钟楼见证潮涨潮落钟楼与别墅形成一道风景线,图为钟楼窗外的别墅景致。

泉港割山村:首座乡村钟楼见证潮涨潮落钟楼掩映在葱翠林木间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一首耳熟能详的《大海啊故乡》曾唤起多少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在外出工作的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年青一代的记忆里,故乡不仅有大海,还有一座挺拔屹立的美丽钟楼。

    □本报记者陈淑华 文/图

    18米高建筑矗立大海边

    日前,记者重回老家割山,头一回仔细探究这座18米高、掩映在葱翠林木间的钟楼。它共有5层楼,每层面积16平方米,框架结构,四面外墙用小块的深红色长条砖规则贴就,顶楼天台放置着多个毛笔状扶手。远远看去,显得格外秀丽、大方。18米高的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偏僻山村,足够吸引眼球了。即使是现在,外地人驾着车从钟楼和浩瀚大海之间的沿海大通道经过时,也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问起当年建造钟楼的原因,在家颐养天年的主人陈荣坤老先生一脸调皮的笑。“我喜欢清静,在外做生意有点积蓄后,就想在海边建房子。可是,规划的庭院恰恰在4条溪流的出水口边上。古人建塔镇水,我嫌建塔太土,所以干脆建造了这座钟楼。”

    毛笔状扶手寓意美好心愿

    说时容易,建时难。上世纪80年代,海边荒凉一片,不是洼地就是杂林。陈老先生在海水涨潮线以外筑起了4米高的围墙,然后不断填石填沙,将地势抬高2米多。土地平整后,开始运石头建房子。石头是现成的,就在不远处山上的石窟里。但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工人们沿着羊肠小道,一路翻滚石头,将石头滚到海边,再用小船运到几十米外的基建建房处。

    “钟楼是自己随便设计的,为了避免有倾斜感,四个角落的梁柱由下往上变瘦,所以,从外面看钟楼,会感觉一、二层比较胖,三至五层比较瘦,其实钟楼内部是均匀的四方形。”陈老先生笑着说。让他自豪的还有钟楼天台的几个毛笔状扶手。“毛笔,寓意着我们年老一辈的美好心愿。”他略带自豪地说,钟楼建成后,年青一代就出了两个留学美国的博士后呢。

    直径1米钟表上海订制

    钟楼,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人不惜花费5.5万元,从上海钟厂订制了两面直径1米的钟表。据悉,当时国家工作人员月收入90元左右。经过一年多努力,1986年,钟楼正式落成,悠扬的钟声响彻四方。在钟楼落成的同一年,陈老先生出资5万元,当时的大队干部叫来一辆推土车,从村中央推出了割山村第一条村道。“当时村里到处都是羊肠小道,听说要建路,大家都很高兴,不用打招呼,推土机一路推下来,推到谁的田地再事后丈量,一户宗亲甚至让出了自家房屋的一角。”

    有了笔直的道路,陈老先生建造的钟楼、海边别墅及延伸到海上的架高亭轩,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在沿海大通道未建设前,钟楼脚下,总有慕名而来的客人在砌得齐整的石头岸上听海水潮涨潮落、看沙滩小孩嬉戏玩耍。而钟楼与高高围墙之间的夹角也成为村里人从事海蛎生产的歇脚处、避风点。

    钟厂确认“首座乡村钟楼”

    “有儿时美好的记忆在那里”、“小时候天天在那里晨练”……回泉后,记者将钟楼的照片发上微博,竟勾起了不少在外同学好友的回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与他们年纪相仿的钟楼还是泉州首座乡村钟楼呢。“福建沿海一带,的确有不少华侨或在外经商的村民喜欢建钟楼。”经联系上海钟表负责同志顾先生,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能够制作特订钟表的厂只有上海市的中国钟厂和上海钟厂,随后两厂合并为目前的上海钟厂。顾先生经仔细查阅两厂的顾客资料,确认陈老先生建的钟楼为泉州首座乡村钟楼。

 

附:

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村民建议“典店”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我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惠安进行革命斗争的据点之一。我村陈纯元同志于1942年至1946年6月间,奉党组织的指示,回原籍与地下党惠安领导人刘祖丕等同志,以居家住所———即我村称为“典店”的五开间两进大厝,作为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活动据点。陈纯元利用熟悉环境,和以上同志共同开展了极为艰苦的地下斗争,为福建省委南迁转移,开辟惠东、惠北、沿海山区通往闽中特委交通线,建立惠、仙、莆、内陆交通站,建立发展党组织和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载入惠安县党史。我村也因此光荣地被惠安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抗日战争老区革命据点村。

  1999年,割山村老协会成立时,当年曾在我村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再次聚首我村,并在陈纯元故居———典店合影留念。

  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促进老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快发展,提供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有关部门把“典店”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发挥它的价值。

  记者调查建设需要未获批准

  “典店”是一座五开间两进的大厝。据当地群众介绍,在1942年至1946年6月间,它是地下党员陈纯元等人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活动据点。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其建造的时间长达百余年,如今的“典店”住宅结构有所破损、改变。尤为严重的是,“典店”前面原本有100多平方米大的埕(即庭院)被民房取代。站在“典店”大门前,记者只能看到两米外的建筑物和一条极其狭窄的过道。据割山村委主任陈青龙介绍,“典店”和前面的埕有着不同的产权所有者。在革命时期,埕也是地下党员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场所的一部分。在上世纪60年代的对台斗争期间,“典店”前面的埕被用作女民兵演练的场所。

  陈青龙告诉记者,村里的群众曾多次建议,要将该地方保护起来,并作为割山小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让割山村后人记住这一历史,记住他们的前辈们如何为争取革命胜利、创造新生活所作出的奉献。

  据悉,泉港区后龙镇政府同意该村的“典店”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泉港区政府一副区长告诉记者,从整个开发区的建设规划来考虑,经过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割山村“典店”未被批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记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