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

(2012-05-13 09:46:21)
标签:

志远

丝路行

敦煌

莫高窟

旅游

分类: 游记攻略

人生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志远丝路行:穿越壮丽的10000公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557480102e28h.html
4月25日-5月6日“志远丝路行”全记录(二)敦煌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557480102e21r.html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敦煌莫高窟外景

    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
图2:莫高窟售票处前的大舍利塔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3:莫高窟前的舍利塔林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4:莫高窟前的舍利塔林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5: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碑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6:莫高窟前的舍利塔林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7:莫高窟前的舍利塔林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8:莫高窟前干枯的大泉河谷。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9:莫高窟前的“石室宝藏”牌楼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0:莫高窟局部图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1:莫高窟局部图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2:莫高窟局部图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3:莫高窟局部图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4:莫高窟局部图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5:莫高窟九层塔楼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现在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6:莫高窟九层塔楼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7:莫高窟局部图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8:莫高窟九层塔楼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19:莫高窟九层塔楼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莫高窟现存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勇猛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当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从艺术上讲,它显示了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从历史上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等。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实乃举世罕见。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
  敦煌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由于宋代以后海运开通,古丝绸之路渐趋冷落,莫高窟默默无闻地沉睡在三危山麓。

【志远丝路行】-5-敦煌莫高窟(20图)图20:莫高窟三清宫,现辟为陈列馆展示藏经洞精美文物及发现流散之史实昭示后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它的神秘在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批珍贵文物放在里面,并将洞门封闭。从此,便无人知晓。这就是17窟藏经洞。
  当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从国外来到敦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建国后,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研究。今天,莫高窟以崭新的姿态,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