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武双全三不朽:俞大猷的庙堂与江湖

(2011-12-02 12:51:58)
标签:

俞大猷

中国

立德

戚继光

三不朽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文武双全三不朽:俞大猷的庙堂与江湖俞大猷纪念馆 
 文武双全三不朽:俞大猷的庙堂与江湖资料图
 

  

  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三不朽”的标准——《左传》里对“不朽”的定义是这样分类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杆秤,“立德”、“立功”、“立言”就像三个不同的秤砣,让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1504-1580)轮番过秤,他老人家的历史分量就掂出来了。

  

  奇志立功

  俞大猷出生于洛江河市一个下级军官家庭。

  18岁那年(1522年),父亡,大猷承袭世职百户;31岁,考中武进士,升正千户,守御金门所;38岁,提升都指挥佥事……这些今天看来令人费解的官名并不能说明俞大猷的什么功过。一直到了43岁那年,大猷才有了真正立战功的机会。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被派去打海盗,在长汀(当时称汀州府)俘获了300多人;随后,俞大猷又被派往广东,镇压少数民族叛乱。

  从此之后,大猷开始书写轰轰烈烈的战功。比较有代表性的战役发生在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大猷与戚继光、邓城等将携手,歼敌5000余人,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1562年,莆田(当时称兴化城)被倭寇攻陷,大猷任福建总兵,与戚继光会同剿倭,杀敌2000余人,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光复兴化城。

  大猷从戎数十年,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与戚继光同为明朝最有名的抗倭英雄,人称“俞龙戚虎”。《明史》说他“负奇志”、“忠诚许国”。上司谭纶也曾写信向俞大猷表示尊敬:“节制精明,公不如纶(谭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

  背

  黑锅立德

  大猷战功赫赫的背后,有鲜为人知的周折和艰难——他曾背过不少莫名其妙的黑锅。

  1555年,俞大猷协同总督张经大破倭寇,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这是抗倭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可惜奸臣当道,功劳被严嵩等人据为己有,张经却以“养寇失机”之名入狱被害,而俞大猷也受到降职处分。

  此后,被贬的俞大猷仍以国事为重,继续参加抗倭战争,数次大破倭寇,表现得十分英勇,却屡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曹邦辅劾俞大猷纵贼,帝怒,夺其世荫……”

  历史往往以荒唐的形式轮回:俞大猷戎马生涯近50年,一直坐着仕途上的过山车,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而他背上的几口大黑锅,恰恰见证了大猷先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高尚品德。

  史载,大猷在守卫金门时,曾放粮救济饥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人称“俞佛”。后来,俞大猷数次奉命镇压少数民族叛乱。“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被派去广东镇压侗民叛乱时,只是带了几个人,前往叛军的巢穴,劝告他们归降;而对于侗民中凶悍的首恶,大猷果断格杀,很漂亮地解决了地方纷争。据说这个首恶也不是省油的灯,曾经是当地的打虎英雄,俞大猷杀他,凭的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绝世武功。

  功德功德,有时功与德往往很难分开。俞大猷处理地方民变,对当时的朝廷来说,他是立功;而对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堪称立德。我们从大猷身上的赫赫战功、背上的无数黑锅以及身后的“俞佛”美名来看,不难得出结论,俞大猷确实站上了“三不朽”的顶峰——“立德”。

  低

  调立言

  再说“立言”。

  最初,大猷考取武进士,就以一篇名为《安国全军之道》的文章,得到了当时兵部最高长官毛伯温的赏识。此后,大猷在大半辈子戎马生涯中一直多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军事主张。

  相比之下,大猷几乎没写过什么道德文章,死后文名寂寂。他的诗倒是很朴素,表达简单执著的理想:“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咏牡丹》),“何日扫清俺答尘,复当饮马长城窟”(《饮马长城窟》。

  大猷有自己的诗歌观念:“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到晚年,大猷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种迷茫的朴素: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悲悯之情扑面而来,远胜那些无病呻吟的骚客。

  大猷身后三百年,中国出了一个叫曾国藩的奇才。曾氏28岁开始写日记,38岁开始编《曾氏家训》,分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又细分三十二目。曾国藩似乎算准了自己能够获得的历史地位,总结出大量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百年之后,这些文字在商场官场机场上大受欢迎,成为许多人炫耀自己研究过历史的证据。

  相比之下,俞大猷实在低调得紧,他不踩道德的高跷,没留下什么“俞氏家训”,他更像一个行为主义者,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可以说,大猷的“立言”方式,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的儒生不同。晓风残月太费沉吟,不适合他这样的实干家。清源山虎乳泉的一块大石上,刻有大猷手迹“君恩山重”,颜体一路的楷书,似乎是他解释自己事功的最可爱的方式。

  所以事分两面,若用文学史的标准来衡量,大猷文才诗才平平,难以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大猷在打架、打仗之余,利用业余时间总结经验,写下《剑经》、《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等著作,另外还编辑了《续武经总要》,留下煌煌十六卷的《正气堂集》;以这种专业素质,要在军事学院或体育学院当个博导、副院长,都没什么问题;而以他的影响力和诗歌数量,要进作协也是不费吹灰之力。据央视的介绍称,俞大猷是世界上提出建立近代陆军的第一人!仅就这一点,也足以说明他“立言”而不朽了。

  武

  林高手俞大猷

  除了名将的庙堂身份外,大猷还有更具传奇色彩的江湖身份——他是一位不世出的武学奇才。

  自古以来,文人多有侠客之梦。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最好能够做到文武双修;内圣外王之前,最好留段仗剑走天涯的经历。谁也不愿像韩信一样,忍受酸溜溜的胯下之辱。最具代表性的比如李白,腰间别着把长剑出门,一边想着报效国家,一边吟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只是诗仙的浪漫文字仍然洗刷不掉佩剑身上的道具色彩。真正做到文武双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明代数百年间,比较有名的大概只有王阳明、俞大猷二人。

  据说王大师内功精湛,曾于半夜在中军帐里发出长啸,令敌军闻声丧胆。而俞大侠也毫不逊色。大猷年轻时师从赵本学,学习荆楚长剑(棍)和骑射。他后来写下一部《剑经》,不少人只闻其名,产生了严重误会,以为大猷擅长的是宝剑,其实这里的“剑”指的是长棍。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路过嵩山少林寺,见僧人练习少林棍法,认为“已失古人真诀”。大猷随即露了两手,僧众皆服,于是派了两个僧人随其学习棍法,少林棍法得以回传,江湖上也因此留下一段佳话。

  比起背着黑锅打仗的俞将军,作为武林高手的俞大侠以棍术纵横江湖,连武林泰斗的少林派都不得不服,实在令人神往。若不是以生民涂炭为苦,以国家大义为重,当时社会那么黑暗,以大猷的身手,拎根木棍出门,教训痞子对付疯子,行侠仗义独善其身,又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何必在朝廷里忍受那些人的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