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行政中心
千年三易其址

这道隘门,是当时通往州府的必经之路
六井孔附近,曾是人口密集地
威远楼是当时泉州府的桥楼,或叫钟楼,报时用的
泉州得名,已有1300年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行政中心的选择,必然对一方政治、经济、社会格局等产生深远影响。那么,泉州的行政中心又经历过几次变迁呢?分别在哪里?连日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寻访。
唐初,泉州原称武荣州,行政中心在南安丰州。其政府所在地已无法考证,但仍有护城河、丰州书院(原为县尉府,相当于公安局)等诸多遗迹。
17年后的700年,武荣州治迁至今天的泉州市区。711年,泉州正式得名。因为风水极好,此后的唐、宋、元三朝700多年间,泉州官府所在地一直在威远楼和中山公园一带。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发展,泉州一度成为全球瞩目的东方第一大港。
其后,进入明朝,因军队占据,泉州官府被迫迁移到如今的东街金星酒店及军分区一带。因为倭寇和海禁政策所限,通商贸易大为减弱。一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府一级政制被取消,泉州府地在东街一带,前后历经543年。
如今,美丽的东海之滨,将成为泉州新的行政中心,部门陆续搬迁。不久的未来,这里将带领泉州湾实现新的发展。
【首置·南安丰州】
据《南安县志》记载,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确定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为武荣州,行政中心在今天的南安丰州,具体地点已无法考证。之所以选择此处,应与此处社会、经济繁荣有关。
泉州原称武荣州 中心在南安丰州
南安丰州离泉州市区仅5公里。一进丰州村,可见一座古色牌坊矗立在南门街口,上书“武荣”二字。一片现代高楼背后,是高高低低的古厝,红瓦飞檐、梁柱础石。沿着乡间小道行走,一座古香古色的南邑城隍庙出现在眼前,香火鼎盛。
“老先生,您可知这唐朝时候的武荣州府邸在哪?”我们问一闲坐老者。
“就在这方圆几百米内呐,具体也没人知道喽。”老人摇摇头说道。
他叫陈宗沛,已近八旬,以前是丰州文化站站长。他说,经过1300多年变迁,这里早就没了当年的景象,只能从一些史书中找到只言片语。
根据《旧唐书》记载,武荣州治设在丰州,前后不过17年。这一时期的时代、民生变迁,已无史料记载。明朝南安丰州人黄养蒙曾写道,南安旧为武荣州,“休养已久,民生不见兵革”。可想当年应当是民风淳朴、经济发达。
老陈说,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丰州有1700多年历史,到唐代时社会日趋发达,乡村聚落也日益繁密,之所以会在丰州设置武荣州的行政中心,和当时社会、经济等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丰州书院
可能是原县尉府
按照老陈的指引,我们在丰州村探寻。
村里至今还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护城河,原来是沿着城墙而建,后在民国时期被战火所毁。如今,护城河的水依然清澈。
丰州中心小学坐落在南门街上。老陈说,它的西边很有可能就是以前的武荣州官署。著名的丰州书院就在小学旁边,据说是原来的县尉府。
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中外通商频繁,丰州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虽然时间短暂,经济状况可见一斑。武荣州迁至泉州市区后,出于纪念,当地人便把丰州城改为武荣铺,即现今的丰州村。
【首迁·威远楼和中山公园一带】
700年,武荣州治迁到今天的泉州市区,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此后至元朝灭亡的600多年间,其行政中心一直在威远楼和中山公园一带。
选址“金交椅” 一坐600余年
威远楼是泉州人再熟悉不过的,每年元宵,这里都会摆满花灯,它的北面就是中山公园。很难想象,从唐景云二年(711年)到元朝灭亡的600多年间,古城的辖区几经变更,但它作为泉州府地方行政中心却一直没有改变。
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和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都认为,州署选址最重要的是风水。从地理位置上看,威远楼和中山公园一带正处于一处“金交椅位”,即两侧和后侧地势稍高。这里背靠地势较高的华侨新村,承天寺的鹦哥山、甲第巷附近的昇文山分列两侧。另外,这里位于古城的中心区域,无论是唐代修建的“子城”,还是元代修建的“新罗城”,虽然城池的范围有变,但中心基本不变。此外,中心位置地势较为开阔,交通便利,便于管辖,也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水井显示
人口分布状况
除了风水,州署的选址,与附近的人口分布也有必然联系。而要看人口分布,黄真真主任说,水井是一条不错的线索。在古代,井不仅提供生活用水,也承担消防功能。
史料记载,唐初,泉州人口还不到25万,而到了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已突破百万,成为了全国八大州之一。
在州署附近的中山路、西街和北门街上,至今还分布着唐代到民国间修建的井。如西街井亭巷定心塔附近就有两口井,其中一口有三个井口。在威远楼附近还有一处“七星井”。而建于宋代的北门街六井孔,更能反映这一地区人口较密集的历史事实。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古井大多已不见踪影,或者在城市改造中被填平、覆盖。
宋代两位状元
来泉担任父母官
在历任泉州的父母官里,光宋代就至少有两位是状元出身,分别是乾道四年到任的王十朋和嘉定三年到任的邹应龙。
根据《宋史·王十朋传》记载,他在泉州为官仅一年,却体恤民情,倡廉戒贪,深得百姓爱戴。相传,州署前原有戒石亭,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因年久失修,亭子倒塌,王十朋到任后修葺一新,以示警戒。
与王十朋相比,邹应龙则更重视教育和城市建设。由他所提倡建设的顺济桥(又称新桥),是留给泉州人的宝贵财富。位于鲤城南门外晋江下游的顺济桥,由石头建成,是进出泉州的交通要道。上世纪初,石桥被改造成了水泥桥面。如今,经历800多年风雨的顺济桥部分坍塌,滚滚晋江水仍在不停冲刷着仅剩的桥墩和桥面。
【再迁·东街金星酒店及军分区一带】
1369年,明朝军队攻进泉州,占据“金交椅”,官府无奈搬迁。历经明清两朝,泉州受制于海禁,经济、商贸大大衰落。
军队霸着“金交椅”
府署迁往县学旧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泉州的行政中心再次迁移。
对这次迁址,《泉州府志》里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只说与军队有关。
“当时军队攻进泉州后,占领旧署作为停歇地,没想到后来就不肯走了。”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等到知府上任,旧署实际已成为军队的地盘。军队强势,不肯搬离,府衙只能迁移。
最终,官府相中了旧晋江县学及风云雷雨坛州这块地,也就是如今的东街金星酒店及军分区一带。
泉州行政中心这一迁,又是两个朝代。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府一级政制被取消,泉州府地在东街一带,前后历经543年。
古榕依旧参天
老巷只留芳名
时隔百年,明清两朝泉州府的旧地,如今是否还能依稀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原来的府署大堂,知府办公的地方,就在如今金星酒店后楼这个位置,府署大门朝向东街。”杨清江说,上世纪70年代,大堂被拆除。“中为正堂,左为幕厅,两廊为吏六房”,《泉州府志》如是记载,而旁边还有敬事堂、福禄堂、土地祠、府狱等建筑。杨清江解析道,古代府署不但是行政中心,还为最高主官及家眷提供住房。另外,礼、吏、工等六科,也都在左右,比如关押犯人的监狱。
杨清江细想,这一带遗迹,估计只剩下金星酒店后楼正前方的古榕了。“很少有人知道,这棵树至少300年了。它的北面就是府署大堂。”
几百年风风雨雨,老榕树就在那里,一动不动,俯视着泉州城的每一步。不远处,原本还有一条公廨巷(公廨为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因南俊巷北拓而变身大道。
N厝边记者 李秋云 吴佳弘 张帆 谢向明 实习生 杨雯雅 文/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