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紫阳书院——“鉴湖女侠”秋瑾诞生地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云霄紫阳书院——“鉴湖女侠”秋瑾诞生地
近400年历史的朱文公祠
云霄紫阳书院又称朱文公祠,俗称文祠、文庙,位居云陵镇享堂村西北路北侧水流沟边。原址位于镇城西门外小山之麓,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成,崇祀朱熹、黄勉斋、陈北溪三先生及明代太守施邦曜。据《云霄厅志》载,当时有祀田租税,行春秋二祭。云霄西林人、后任工部尚书的京官蔡思充欣然为其作记。清初毁于兵燹,基址荡然无存。
义学又称义塾,系旧时一种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为地租。兴办义学,向来被视为端士习、兴文教、正文风的善事与义举。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鄞县进士陈汝咸以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漳浦知县,在漳浦、铜山大兴义学。云霄镇城闻风而动,于次年申请设立义学。经陈汝咸批准,推镇城岁贡生吴璐执教,首开云霄义学先河,将建造紫阳书院及义学舍房提上议事日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冬,漳浦知县陈汝咸捐金倡导建书院,次年在镇城北门外购地重建朱文公祠。在兴工备料时,不巧陈汝咸奉调南靖。临行前,他考虑到工程繁浩,又恐日后费用不继,遂拨公溪泥泊税为春秋祭典、义学师生膏火和诸生赴省城乡试之资。他又拨深垄八分铺军田为祠内义田,并将诸渡船税的费用加入。书院建成后,仍主祀宋代知漳刺史紫阳朱文公师徒,以崇正学;配祀明代漳州知府施邦曜,以表循良。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紫阳书院增建后楼一座为义学址,中祀施邦曜和漳浦县令陈汝咸、汪绅文,以及以著述《诗经衍义》被奉为阐发朱熹传本精义典范的前明贵州道监察御史江环(云霄莆美人)。他们当时被称为云霄“四先生”。云霄溪美进士陈天达应请,作《云霄义学记》。文中盛赞陈汝咸倡兴义学、举讲经会、纂修邑志、复先贤祠宇,表扬忠节,请题旌高年人瑞及转移风化等“以文学饰吏事”的功德善举。
嘉庆六年(1801年)仲春,郁林进士李承报接任云霄抚民厅同知。他在拜谒朱夫子时,发现紫阳书院“前二进规模如式,惟庭院稍隘,祭期难以序班,及外无旁舍耳。至后三间为一堂两室,则偏于右者三之一。东接民舍,围墙侵入院中,窒碍偏仄。”遂决定于书院东侧隔巷拓建学舍。当年冬耗银180两,购得院内民舍;次年春花银30余两,增拓一堂两室及东侧一厢房,以备厨房之用。使得院内宽绰,平连六间。后改建为正三间,如中进式,以祀朱文公;中进侧阁,配祀文昌帝君。其下去墙设屏槅为讲学修习之所,祭祀时则撤屏序拜。东西所建舍房,辟为诸生诵读书室。事后李承报应掌教吴蔚其所请而作《新拓书院学舍记》。碑曰:“庶几规模具,人文亦蔚然盛起焉。”为将书院与学舍功能分开,主董们决定将朱夫子樟木神像同地方贤达的牌位分祀。这样,书院配祀的“四先生”被移入新建学舍供奉。嘉庆十九年(1814年)农历八月,无锡进士薛凝度莅任云霄抚民厅同知,着手清理义学征收税额,并广征捐银,增设肄业生童膏火,将其立案付义学师生执掌,以杜流弊。他还制订《书院延师考课章程》,使书院延师及生童考课有了资金保障,确保云霄义学稳步发展。嘉庆二十一年,薛凝度再议添设学校,随之人文蔚起,人才迭出,民众无不感恩戴德。此后在书院学舍中,又增祀这位嘉庆至道光间三度出任云霄同知的薛凝度。
同治年间,咸丰九年恩科并补八年正科举人周情任云霄厅山长,聘请贡生吴分瑶任紫阳书院山长。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廿四日,太平军余部攻陷云霄,野蛮地冲击云霄镇城,使云霄教育陷于停滞状态。7个月后,太平军撤出云霄,留下满目疮痍。同治五年六月至八月,就任云霄厅同知的章辅廷十分重视惨遭太平天国兵灾后本邑经济的恢复工作,帮助民众医治战争创伤,尤其重视云霄教育的复兴,使紫阳书院义学得以恢复和发展,也使他成为日后书院奉祀的“六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倪惟钦从秋嘉禾手中接任云霄抚民厅同知后,历经四载的励精图治,社会发展、教育进步、政绩卓著。缙绅民众感其惠民德政,又在书院学舍供其牌位于祠左,是为“七先生”。学舍再经全面整修后,书匾“七先生祠”,以崇奉7位建学兴贤、对云霄有过卓著政绩的明清名宦缙绅。
闽南典型的古学舍建筑
2006年,“七先生祠”连同紫阳书院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紫阳书院作为秋瑾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秋瑾故居属于闽南典型的古建筑群。七先生祠,原是紫阳书院学舍及清代历任邑宰的官邸,后来作为奉祀薛凝度、章辅廷等七先贤的纪念祠。
云霄紫阳书院与七先生祠不仅左右毗连,而且配套一体,总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书院坐西北朝东南,系单檐硬山顶燕尾脊式土木结构建筑,由前厅、天井及其两侧廊房和主堂组成,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前有院埕、照壁,占地面积550平方米。七先生祠系单檐硬山顶燕尾脊式土木结构建筑,由前厅、天井及其两侧廊房和主堂组成,主堂后隔院埕还保存一排书院的学舍,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前厅进深一间,设有前廊,明间前廊内凹,为仪门做法,天井两侧是廊房,主堂进深三间,同样设有前廊,明次间以山墙作隔断,风格较为朴素。
这组闽南典型的古代建筑群,历经多次修缮及数十年来之反复改易破坏,现木梁架朽蚀开裂,部分塌陷,夯土墙局部损坏,石构件及碑刻遗失毁损严重,有待筹资修缮。
清代故居出女杰
据云霄县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汤毓贤介绍,紫阳书院是云霄历任长官的官邸或临时住所,也是当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的任所。秋嘉禾曾两度云霄任职,时间共达4年3个月。清光绪四年(1878)八月,秋嘉禾莅任云霄厅同知,秋瑾父母作为官眷跟随来到云霄。次年,也就是1879年,孙女秋瑾在此出生。10年后秋瑾又在云霄度过一段童年时光,曾在紫阳书院读书。秋瑾生性豪侠,爱好习文练武、好着男装等个性,与其童年生活在云霄武馆附近不无关系。
汤毓贤对秋瑾诞生地的考证长达10多年,虽然实物已经无从考查,但他从民国版的《云霄县志》和《南平县志》、《厦门市志》及相关文史资料得到宝贵的线索。汤毓贤考证出秋嘉禾主要宦历:1878年农历三月来到厦门需次(意为顶替职务);八月赴任云霄同知,1881年九月才调离他任,长达3年整;1886年任南平知县;1889年五月至1890年复任云霄同知。秋嘉禾在云霄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深得民众拥戴。除了较多的诗文、墨迹和联匾在当地传世外,还做了不少公益事业。后来,民众为了纪念他,集资建成“云霄分府露轩秋大老爷公德碑”、“厅宪秋公去思处”等纪念性建筑物,遗迹犹存,分布多处。秋嘉禾还为明翰林编修云霄乡贤林偕春题写“早有直声留胜国,今其余事活群生”的楹联,被云霄人广为吟诵。据汤毓贤介绍,近几年,关于秋瑾1879年诞生于云霄的论文《秋瑾诞生考略》相继发表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岳麓出版社出版)和《绍兴研究文集》(中华书局出版)。
汤毓贤说,秋瑾家当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祖父秋嘉禾很重视子女教育。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中背诵古诗文,因此秋瑾较其他孩童早进入隔壁的书院读书。在当时封建制度之下,女孩童读书还很稀罕。而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云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按闽南人对“孩子”的读音来取的。
紫阳书院附近就有家武馆,现在改名叫 “馆仔前”,当时有位叫孙基的人在教习武功。秋瑾在紫阳书院读书闲暇之余,跑去看习武。久而久之,秋瑾爱上武术。汤毓贤认为,这可能与秋瑾慢慢形成的侠客个性不无关系。
汤毓贤介绍说,云霄与平和、诏安交界处,明末清初是天地会的起源地,漳属地域近代也常爆发与西方殖民者的抗争历史。这一切对秋瑾爱国民主思想的形成并参加辛亥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云霄县将规划建成秋瑾纪念馆。今年,文管部门正在收集秋瑾和秋瑾祖父秋嘉禾的纪念文物,现已收到秋嘉禾题写的诗文、墨迹,其中有为明翰林编修、云霄乡贤林偕春题写的名言佳句;还采集到“云霄分府秋大老爷公德碑”、“厅宪秋公去思处”等纪念性建筑物,为早年云霄民众集资所建。县里还规划在故居大埕铸造秋瑾塑像。
核心提示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辛亥革命先驱、妇女解放运动倡导人、“鉴湖女侠”秋瑾诞生地的云霄,目前正加紧保护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秋瑾故居——紫阳书院。同时,云霄文管部门全力收集有关秋瑾的文物资料,筹建秋瑾纪念馆。
王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