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南音逸闻趣事①天籁之音溯根源
标签:
大禹涂山泉州南音《吕氏春秋》天籁之音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画说南音逸闻趣事①
天籁之音溯根源
编者按 温陵大地人文荟萃,泉州南音、南戏、南少林“三南”文化就是具有浓郁泉州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本报曾以连环画的形式刊载了《泉州少林寺群英谱》。今起继续邀请画家洪志雄创作以泉州南音为题材的《画说南音逸闻趣事》连环画。这些逸闻传说优美生动,为南音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一系列的连环画,相信能够让读者对泉州南音有更深刻的了解。
1. 南音,又称南曲、弦管。它荟萃了盛唐以来中原古乐之精华,以缠绵深沉、如泣如诉的旋律而著称,被誉为天籁之音,特别长于抒发人的真挚情怀。因其具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而广泛植根于泉州及闽南一带,后传至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历经沧桑而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2. 南音的起源,传说原创者是大禹的妻子——自幼生长在涂山的涂山女。当时南方的广大地区洪水泛滥成灾,黎民苍生迫于水患,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大禹带领队伍到南方去巡察灾情,治理水患。
3. 大禹的妻子涂山女本以为大禹整治洪涝的几年中,应该回家休假几天或半月。可是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次率领治水大军经过自家门口,都没回家看望妻子。涂山女长年独自待在家中,像个弃妇。
4. 涂山女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盼望着大禹能早一天归来。于是就让女伴陪着来到涂山南面的高坡上,涂山女遥望南方,吟唱自己作的歌。但她的歌词只有一句:“候人兮猗!”翻译过来就是“等你(回来)啊!”
5. 涂山女日夜反反复复吟唱的就是“候人兮猗”这一句,那音调婉转哀伤、缠绵悱恻,带着一种苍凉低迷的情感宣泄,把她思念丈夫的苍凉哀怨的情绪在曲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6. 歌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有如号叫又似喃喃自语,涂山女那激越中夹杂着嘶哑的歌喉,久久地在山谷中回荡着。百卉听得都垂下枝叶花蕊,百兽听得都难过得低下了头,连山间的流水似乎也停止流动了。
7.女伴们被涂山女那如泣如诉的音调,感动得涕泪涟涟,禁不住也跟着涂山女唱了起来。她们的歌声穿过林木,穿过山峦,直上云霄,似乎要唱得让天上的行云停下来,让山中的岩石百草树木潸然落泪。
8.《吕氏春秋》记载的涂山氏之女在涂山之阳等待丈夫大禹归家作歌而咏的故事,即南音起源的传说。特别是涂山女所唱的“候人兮猗!”的曲调,抑扬顿挫、响遏行云,被传为南音之始。
9.南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它吸取了元曲、弋阳腔等曲调的特长,而逐渐成为古老的大乐种。南音于公元十世纪中叶即五代时期传入闽南地区,并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