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2010-10-28 10:24:27)
标签:

王起教

晋江

脚楼

两侧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大厝身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古厝天井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大厅前的步口和巷廊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护厝与大厝身之间的过水廊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依山而建的花园 
 
 走进晋江古厝之平面布局
  突规后部建二层阁楼,前设砖坪
 

  晋江本属古闽越地。西晋时期,随着大批中原汉人南迁,与闽越人接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人既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文化,也继承发展了闽越人的海洋文化。闽南民居建筑多承袭中原传统,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具备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色。

  以晋江传统古厝为代表的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表现出晋江古厝的特有风格。晋江先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灵活运用,创造出不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厝,形成了晋江古厝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有传统的“皇宫起”大厝,有沿海地区装饰牡蛎壳的“蚵壳厝”,有花岗石结构的石构厝,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撞房子与土结厝,还有近代以来中西合璧的小洋楼。

  晋江古厝,已经成为晋江的乡土地标,成为闽南一道让人驻足惊叹、流连忘返的绚丽风景。自本期起,本报将带您走进晋江古厝,体验古民居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的晋江古厝,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具备下落、顶落及左右榉头合围成天井的布局,才称得上完整的大厝。这种双落大厝,在晋江最为常见。再简单一些的是省去下落,形成三面围成的合院,称“三间张榉头止”。再大的大厝,可以有三进以上,但很少超过四进落的,一般只横向发展,增建东西护厝。

  下落的正中是门厅,也称下厅、下落厅,左右次间是下房,五间张的大厝还有两边的角间。大门内凹,称“塌寿”。晋江大厝,几乎都做塌寿。塌寿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孤塌”,即入口内凹一次,明代的古厝多做这样处理。另一种是“双塌”,在孤塌的基础上,再向内凹入,形成一个凸字状的空间,双塌正中设大门,两侧设边门。

  顶落,即“大厝身”,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称“三间张”、“五间张”。其平面布局为“一厅数房”的形式。明间为大厅,称“顶厅”、公妈厅,是家庭的客厅、祖厅。厅后设屏,称寿屏、晋屏、太师壁。也有的设供奉祖先牌位的龛,称公妈龛。龛前设长案、长桌,供奉果品、香炉等。寿屏后为横向走道,称“寿屏后”、“寿堂后”、“后轩”,用来联系左右后房。

  正厅两侧的房间称大房。若为五开间,大房两侧还有边房,进深较大的大厝,大房、边房还有边房,形成一厅六房的布局。

  次间、尽间分隔成前、后房间。规模小者如三间七架,只有两房。规模大者,以板壁或砖墙分隔成“前房”、“后房”,三间张者称“隔四房”,五间张者称“隔八房”。

  正厅的檐下空间称步口。早期的大厝,如衙口靖海侯府,檐柱与内柱间施隔扇,私密性较强。清代晚期以后,都取消了这种做法,代之以宽敞通透的走廊。

  天井两侧东西向的房屋是榉头。榉头只有一间,多作为走廊,也有的在后半部隔出房间,前半部留下檐下空间,称榉头口。五开间的大厝,也可以在顶落边房前再留一个小天井。

  榉头间只有一、二间。榉头间与后落之间的通道空间,称“子孙巷”,通往左右两侧的边门,称“后尾门”。

  大型的古厝还在一侧或后面附建花园、书房等,布置假山、水池、亭台,莳花种草,一派自然气息。安海的七房施大厝、陈清机宅,西园的王起教宅等,都附有大小不同的花园。

  晋江古厝最典型的代表是宫殿式大厝,它中轴对称,以厅堂为核心,以廊道、天井等组织院落,创造了不同情趣的生活空间,外观严整有序而对次分明,古雅堂皇又生动和谐。

  官僚、富商的规模庞大的古厝,往往占地极广,连接成片,排列齐整,极具气势。如东石玉记古厝群。

  近代以来,为了增加、改善居住空间,常将顶落边房或五间的前半间、榉头或突规的后段建成两层的阁楼,也称为“角脚楼”。因为遵循余音绕屋顶不得高于顶落正脊的原则,所以将屋顶分成两段。突规、榉头的角脚楼前部多做成平屋顶,作为晒台、凉台,也有的在二层角脚楼前附以开敞的亭榭,以资远眺、休息、纳凉。这些装饰华丽的亭榭俗称“小姐楼”。如王起教宅,在左突规处建“梳妆楼”,前面缀以小亭。民国以后,角脚楼高度增加,超过大厝正脊,如三埕排,突规建成二层的楼阁,称为双阁楼。陈清机宅在左突规前端建二层“枪楼”,开圆窗,设枪孔,以资瞭望、防卫。

  □郑君平 文/施清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