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江古厝之小洋楼

标签:
晋江小洋楼脚气山花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走进晋江古厝之小洋楼
济水楼三层的复叶券、券面雕饰心形勋及番草图案。屋檐巴洛克山花,正中写英文德珑楼。
蔡敦福宅二层券柱式外廊,绿釉瓶式栏杆,廊内增设厚厚的木板门,根据需要开闭,既满足活动空间的需求,又有很强的防御性,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创新。
晋江侨民自南洋衣锦还乡,带来了融合欧洲住宅与热带建筑特色的所谓“殖民地外廊样式”建筑,与传统民居相结合,演化成当地人所称的“楼仔厝”、“番仔楼”,也就是今天一般所称的“小洋楼”。
门窗、外廊是楼仔厝的装饰重点。楼仔厝的外廊有“五脚气”、“出龟”、“三塌寿”等多种形式,外廊只是一种“门面”。外廊背后,却隐藏着闽南传统民居“大厝身”的布局,可以看成是传统民居“大厝身”的二楼化过程。即在平面上保持“一厅数房”的基本形制,中为厅堂,左右各有两房,称为“四房看厅”,底层作为客厅,寿屏后为楼梯及联系左右后房的通道,祖厅移至二层。
外廊空间是“楼仔厝”洋楼最主要的外形特征。外廊的形式,主要有“五脚气”、“出龟”、“三塌寿”等三种,规模较大的洋楼,也有“三塌寿加出龟”的。外廊位置,多在楼身正面,只有少数扩展至楼身左右成L形、二字形和冂形。
五脚气,外廊为柱列空间,形式券柱式或梁柱式,闽南称为“弯拱门”,是闽南最普遍的洋楼式样。地方民居中有时也以“五脚气”泛指洋楼的所有外廊样式。
出龟,外廊中部凸出,形如“龟头”。一般为三开间,平面方形抹角,也有方形的。
三塌寿,外廊两端凸出,呈“凹”字形。这种凹入的外廊空间,有时也以“塌寿”称呼,凹入不明显者,亦径称“五脚气”。有些洋楼,三塌寿两端的龟头,在二层辟为独立的居室,称“八角楼”。
山花,源于西方建筑以短边为入口的方式而形成的三角形墙头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只有房屋尽端的山墙,没有入口檐口上的山花。女儿墙在明间正中高起,称“山花”、“山头”,由于不必与双坡屋顶对应,山花只是与墙体同厚的一片装饰墙,既是外观的视觉焦点,也是装饰的重点。
作为建筑的门面,山头样式繁多,有西方曲线的巴洛克山花,也有传统的书卷式曲线,更多的是中式、西式的巧妙搭配。
中式的装饰语汇有姓氏堂号(写某某衍派)、屋名(某某楼、某某庐)、国旗、徽标、兴建年代、对联、书卷、麒麟、蝙蝠、寿桃、花草等;西式的有狮子、鹰、地球、时钟、盾牌、天使等。
晋江番仔楼也保留了传统的天井,为了防御,在护厝天井上方加罩铁筋网以防盗,如磁灶九十九间、紫帽济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