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端午节 民俗风

(2010-06-13 18:04:47)
标签:

端午节民俗

闽南文化

午时茶

粽子

屈原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泉州:端午节民俗风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回味。随着西方国家的节日登陆中国,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有些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化甚至被蚕食了,这需要每个人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

  泉州的端午节,和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吃粽子、赛龙舟、忆屈原,同时,因为地处闽南,受闽南传统文化的影响,泉州的端午节民俗又具有独特的闽南地方色彩,如水上泼水节、水上捉鸭等。本期闽南周末专题,让我们温故而知新,相会端午节。

端午节民俗风 

  

  □策划:许美红 赖小玲

  □执行:赖小玲 庄丽祥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时有些共同之处,那就是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而在闽南,端午节因浸染于古老传统的闽南文化,所以闽南的端午节,更有别处没有的地方特色。

  共性:端午节统一关键词“屈原”“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历经岁月沧桑后,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一个表达人民爱国情怀,缅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独特节日。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重用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这一切受到楚国贵族的嫉恨,他们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这样可以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植物叶子包饭,外缠彩丝,是为粽子。

  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成了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

  特色:闽南文化决定泉州端午节特性

  闽南端午节民俗丰富多彩,煎堆补天、水上捉鸭、水上泼水节……为何泉州端午节会有这么多特色的民俗活动?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认为,这是由闽南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南人创造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

  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迁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晋人南迁,沿江而居,谓之晋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又与外来文化、阿拉伯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相融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其内涵十分广泛。在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传统风俗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的民间文学;有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嗦■■”)、民俗活动有海上抓鸭、泼水节等。

  闽南端午节的特殊性,要从闽南文化的特质去找原因。如晋江安海的“嗦■■”就是本地闽越族的“遗风”。福建最早的旧方志(泉州人梁克家著)《三山志》中的第四十卷《土俗类·岁时》记载了中原的传统节日在闽南早就流行。

  总之,端午节的文化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尤其厦、漳、泉,更是保留了古闽越人的风俗遗风,在现代闽南民俗中也可以找到。

  林少川说,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特别是从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更进一步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人们喜欢端午节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是屈原使这个节日平添了一种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绵长悠远的生命力。

  其他地方端午节习俗

  田滢清(三明大田):我们这边有这样的风俗,端午节女儿要给娘家送上亲手包的粽子,这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回娘家后,与娘家人一起团聚,吃粽子过端午节,非常热闹。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是改送礼品或者直接给钱了。

  杨永玲(漳州):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吃桃子李子,可能这样意味着夏天的真正开始吧。还有,当天我们要用井水洗澡。据说端午节中午12点的井水是最干净的,有治病的奇效。

  陈祖民(福州):端午节习俗除了跟全国一样譬如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很多特色,如熏黄烟。一般来说,端午节这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端午节过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水缸边、柱子缝都会留下一道道黄色的 “涂鸦”。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端午节还需制“午时茶”,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就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这些习俗,跟泉州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蒋一凡(南京):端午这天,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酒,丢进两枚铜钱,据说这是避邪良方,全家老老少少都用这盆水来洗眼,可以防止眼疾。到目前都不知道科学不科学,但是大家似乎都很虔诚地一一照做。

  张郢(山东):记得端午节那天,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然后要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王克媛(河北):我们那端午节有一种活动叫“上庙”。每个不满12岁的小孩都要戴一个帽子到“奶奶庙”去拜佛、烧香。还有,我们也有五色线,里面装着鸡蛋。年龄再大一些,就很少有这个了。但每到这时候,大多数人家里都会煮一小盆咸和不咸的鸡蛋、鸭蛋、鹅蛋……还有一大锅的粽子,有糯米的,有黄米的,还有黏高粱的(老家叫黏熟米),里面放有豆或枣,还用马莲系上。挺好吃的,呵呵。

 
端午节民俗风
 
 
  2010年6月16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两千多年来,它和屈原的爱国情操一起被国人所铭记。两千多年后,当我们重复温固这一节日时,仍能感觉到它本身所包含的博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泉州的端午节还有什么特色呢?

 
泉州端午节民俗 
 
  一、煎堆补天

  泉州民间有“煎堆,可以补天”的说法。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据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它反映了泉州人希望风调雨顺、期盼有个好收成的心理。“堆”,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煎堆”的文字俗写各不相同,经考证,最普遍的俗写是 “煎堆”。

  二、水上捉鸭

  每年的端午节下午,晋江安海都会表演水上“捉鸭”。船上平伸一根笔直的长杉木,用油把杉木涂得溜滑。参赛者必须走到末端打开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许多参赛者还没走到末端,就掉进水里,引来阵阵笑声。该活动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三、海上泼水节

  “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是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产物,也是中国惟一的海上泼水项目。据介绍,古渡蚶江在宋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明清时发展成泉州重要贸易港口之一,与台湾鹿港对渡。史料显示,每年端午节,海峡两岸群众身着盛装,在海上竞舟泼水,场面十分热闹。两岸人民年年举行海上泼水节,交融情谊,逐渐形成独特的传统民俗。

  四、“嗦■■”

  泉州城乡及安海还有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叫“采莲”,又称“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是日清晨,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颠,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动作滑稽,格外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行压阵。采莲队伍在“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嗦■■哪,■■哩■■啦……”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游街串巷。“铺兵”挨家挨户舞旗拂扫,驱邪求安,主人要礼施红包,并燃放鞭炮送出门,提花婆则回送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这表现了乡民们祈求农业丰收、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写午时联

  泉州民间有贴端午节联习俗,名为“午时联”。纸用黄纸,一尺外长,两三寸阔,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贴联的位置仅限于厅门上,张贴的时间在正午。“午时联”常用联语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等,这种民俗现已消失。

吐谷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