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工艺特产杂锦

(2010-05-12 12:26:38)
标签:

福眼

蜜饯

东壁

龙眼

李尧宝

泉州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泉州工艺特产杂锦 


    泉州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绚丽精美、品种繁多,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石雕、木雕、铜雕、木偶、彩扎、竹编、纸织画、民俗画、瓷器、刺绣、脱胎、民间乐器、花灯等传统民俗工艺,以精湛的技艺和奇妙的魅力驰名海内外。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民风淳朴,土特产品丰富,是闽南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土特产集散地。永春的芦柑、榜舍龟、佛手茶、永春老醋,安溪的水仙茶、乌龙茶,安海的土笋冻等土特产品驰名海外,远销东南亚等国。

 

源和堂蜜饯
  源和堂蜜饯系由各式水果、蔬菜蜜酿精制而成。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具有益胃健脾之良效。
    “源和堂”是家具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驰名海内外。尽管目前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蜜饯琳琅满目,各式摊点遍布大街小巷,但内行人仍要选购正宗的“源和堂”蜜饯,并视为佐茶待客佳品。闽南旅外侨胞都爱携带“源和堂”蜜饯返回侨居地,而乡人也每以“源和堂”蜜饯为亲人“送顺风”。
    这家“老字号”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据说,庄氏兄弟原先以贩卖水果为生,有时将卖不出去的水果腌制起来,逐渐摸索出一套加工蜜饯的经验,后来就办起蜜饯作坊。最初产品只有李咸饼和七珍梅两种。渐渐地在青阳一带小有名气,便扩大经营,生产青果豉、咸金枣、香果、八珍梅等多种产品。后在龙海石码设了分厂,取“源水成甘,和末配制”之意,命名“源和堂”。在当年,这招牌是“响当当”的,以至地方小戏《管甫送》唱词里也提到“青阳李咸饼”。
    记得十几年前,曾有记者以“盐和糖”谐音,杜撰了一篇关于“源和堂”的民间故事,意思是“源和堂”即“盐和糖”蜜饯秘制方法也,刊登在《福州晚报》副刊上。当年纯属“戏说”,尽管文章题图标明“福建民间故事”,不料却惹了不小的麻烦,有人认真地写了文章进行澄清,作厂史沿革考证。足证这家“老字号”的知名度及其影响。

  目前,源和堂蜜饯传统的名牌产品有七珍梅、化核李咸、青果豉等,创新名牌产品有蜜李片、良友榄、金棘夹心应子、陈皮夹心应子等。其产品畅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有“美名驰五洲,香甜满人间”之誉。


泉州龙眼
    东壁龙眼学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cv.“dongbi”. 别名:冬瓜蜜、泉州本。
  东壁龙眼因原产泉州开元寺支院中一个小寺“东壁寺”内而得名。有70O多年栽培历史。据传说昔日仙游一僧人从泉州寺院取东壁龙眼苗木种植于仙游城关,故又名泉州本。是福建省极优鲜食良种,全省各地均有少量种植。
  东壁龙眼果实侧扁圆。果粒大小均匀,皮较厚,赤褐色带灰,有明显白虎斑纹,为本品种的主要特征。中型果,果肉厚,肉质脆嫩,果肉洁白透明,味芳香,食之爽口浓甜,渣极少,品质极佳,故也称“冬瓜蜜”,含可溶性固形物22―25%,核较小。主要特点是果肉不流计,放在纸上不沾湿,果实在常温下悬挂室内两周不变质,耐贮藏。果实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是鲜食最佳品种,市场价格最高。现在闽南一带建立有较大生产基地。1993年同安县选送东壁龙眼,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福眼龙眼学名:Dlmocarpus longan Lour.ev.“fuyan”.别名:福圆、虎眼。
  福眼龙眼已有80O年以上栽培历史,《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州方言“虎”与“福”的发音相近。因“福”字象征吉祥美好,故名。福眼是泉州地区主栽品种。近年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福建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相传是晋江传去的。
  福眼果实侧扁圆形,大小均匀,单果重12.3―15.O克,可食率64.10―73.4%,果皮褐黄色,龟甲状裂纹不明显,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肉质稍脆,肉厚,汁量中等,味清甜,核可入药,果实9月上旬一9月中旬成熟。因福眼果大,皮薄、核小、肉厚,最适宜制罐头,以福眼为原料制出的水仙花牌龙眼糖水罐头,色泽晶莹洁白,汤色清而不浊,不沉渣,别有风味,曾荣获国际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
  福眼龙眼1994年栽培面积4O万亩左右。最高亩产达2526公斤,最多单株产量1700多公斤,最大果穗重达7.5公斤。


脱胎
  脱始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 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 脱胎漆器 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本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徐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过去制作脱胎漆器全凭手工,如今已使用机械进行印纹、喷漆等。脱始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 等。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泉州民间花灯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灿烂绚丽,是泉州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每逢佳节庆典,泉州满街精灯荟萃,争奇斗艳,是侨乡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一幅美好景象。

     泉州花灯,品种丰富,灯型繁多,传统的刻纸灯、无骨灯、绣球灯、料丝灯、莲花灯、子母灯、宫灯、做工精细,古色古香。走马灯、电转灯、座灯、平安灯、动物灯、蔬果灯、生肖灯、造型逼真,喜气洋洋。祝福吉祥送给古城万事如意。

     泉州花灯工艺师陈昌土、吴祖赞、许谦信、陈文艺、吴祖祥、林守明等名家,每年都创作了不少的新作。花灯制作师经常受邀前往东南亚、台湾作技艺表演,深受海内外乡亲的喜爱和赞美。


木偶头
    泉州木偶头艺术饮誉全球。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280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300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


剪(刻)纸
  据传,泉州剪纸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最初只是在春季“门贴春字”时,配以红笺的门楣上的装饰品,即是宋诗人范成大所说的“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清代陈德商的《温陵岁时记》,说:“立春日……门贴春字”也即指此。
  刻纸由剪纸发展而来。据老艺人李尧宝回忆,光绪十八年间,泉州刻纸业十分兴隆,出了不少名师,刻纸作坊有数十家,艺人多达200余人。但都善刻不善画,而当时之画家又善画而不善刻。发展缓慢,形式无多大突破。及至艺术上获得重大突破的,是著名刻纸艺师李尧宝。
  李尧宝又名国富,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泉州棋盘园,自小随父李九史(漆画名师)学油漆画,并与哥哥李其学刻纸,18岁即以漆画、刻纸为业独自谋生,并创造了阴刻刻纸图案和立体刻纸艺术--料丝花灯。1955年福建省出版社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集》,其作品屡次参加全国性工艺展览,多次评为省优作品。所作博古刻纸和料丝花灯于1978年被选送到日本展出。


刺绣
    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
明清,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创始人林的。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
    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事变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解放后,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内设刺绣组,后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是泉州美术工艺的一个重要部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