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拽”不成活——寻访厦门最拽的店(3)

(2010-05-08 14:50:55)
标签:

美食

面线糊

海蛎煎

劳松

厦门

分类: 八闽文化

不“拽”不成活——寻访厦门最拽的店(3)

劳松扁食、莲欢海蛎煎、阿玲面线糊

 

劳松扁食:在这儿只有经典搭配


    最“拽”个性:只卖扁食拌面,想吃别的,没有;东西卖完不再做;中午要休息、年底要放假;老板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
    最“拽”理由:原料新鲜、精心打制的肉馅、大腿骨熬制的汤料

    又是一个人吃午饭,决定去找那家朋友推荐过N次,“拽“得不行的扁食店。搭上BRT路,到开禾路口下车,在大同小学的对面,轻松找到了这家叫”劳松扁食”的小店。店面一如想象中的样子:白底红字简单的招牌,20多平米的店面,铁皮柜台,几套简易桌椅挤满了人,还有许多人在一边等着——典型的厦门老牌小吃店的模样。

    唯一的经典搭配
    看着人满为患的样子,只好排队等着跟别的食客拼桌。终于和店上小妹打上照面,“都有什么好吃的呢?”我询问着菜单,小妹指着铁皮柜台的外壁,“没什么菜单,吃的都在那呢,只有扁食和拌面。”铁皮柜上四列竖排菜单,果真只有扁食和拌面,分大小份。
    所谓“入乡随俗”,点了这经典搭配在一张好不容易空下来的桌边坐下,身边坐的人有附近的居民,对面小学的学生,还有从银行中心附近“千里迢迢”找来的上班族。“很多附近上班族都在这打发午餐呢。”一位在银行中心上班的女士这样告诉我。
    看着碗里的扁食,长得有点“胖”,剔透的皮裹着饱满的肉馅,一口咬下去,有点小脆,味道很是鲜美,而扁食汤则透着浓浓的大骨味。再尝尝拌面,把甜辣酱、花生酱之类搅和搅和,吃起来甜甜的,不是太咸,刚刚好,符合闽南人的口味,薄薄的宽面,口感也劲道,发现在扁食的盛名下,拌面居然也如此好吃。

    不做宣传“拽”名在外
    忍不住亮出记者身份,想要采访老板,没想到,一位看起来像是管事的男子先是以店里忙不方面为由不接受采访,软磨硬泡之下,他还是说老板“低调”,一向坚持不愿接受采访。多方打探,才知道了一些这家“拽拽”的扁食店的故事:
    劳松扁食开了20多年,现在除了厦禾路的老店外,在角滨路还有一家分店。据说1991就有了的老店原是店老板老钟的出生地和原来的住处。店名“劳松”是老板的朋友和同学对自己昵称“罗松”的谐音。
    劳松扁食的肉馅都是新鲜猪肉做成的,据说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新鲜猪肉送到,店老板亲调味、打肉馅。要说打肉馅的工夫也很讲究,用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都很有有讲究,差之毫厘,味道就可能失之千里。就是这讲究的肉馅,最终决定了扁食的美味,再加上用大腿骨熬制的扁食汤,它的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小店从未做过广告,老板也很低调的拒绝了几乎所有的采访要求,不过它的“拽”却是大名在外。一来,“扁食+拌面”的“老两样”永远不变,在许多生意人都在想方设法“多种经营”的时候,它始终坚持着简单的经典;二来,店里的东西最多只够卖到晚上7点半左右,过了这个点,你就是花再多的钱也没人给你做吃的;三来,店里的小妹十分“懒散”,她们每天午后有大约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年假也照放不误,十几天的时间里,老板夫妇外出游玩,小妹们也乐得自在。
    “我都吃了五、六年,原来住在附近的时候经常来吃,也常带着孩子来吃。”将扁食汤一口饮尽的刘阿姨告诉我,一开始是有人介绍她来吃的,后来发现东西好吃,也很卫生,方便,也就爱上了。和刘阿姨一样,店里的客人多半是常客。有些周围的老邻居,早上不到7点就来排队了。


    读者说“最拽的店”
    小鱼:“厦门最‘拽’的店”,这个系列的名字听着就很吸引人,经常听人说某些做生意的人七拽八拽的,觉得很不屑。不过贵报报道的这些“拽”店,看起来都“拽”在产品和文化上,不是真正的态度“拽”,这种“拽”我们是很乐意接受的。
    馨月:我看报纸最容易被图片吸引,这个拽店系列我一直都有在关注,因为我喜欢那些淳朴的图片,没想到简单的北仔饼、龟糕之类,拍出来也这么好看,很生活化,也很有文化韵味。
    芬芬: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日落而做,日出而归”的花生汤。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半夜里为人们送来温暖和醇香的老夫妻让人感动。我还特意去尝试了一次,味道很好。
    玉玉:在这个系列的报道里,有纯朴的,也有小资的,很能反映厦门的特色,厦门就是个既有古朴民风又有妖娆小情调的地方,我很喜欢。
    文妙婵

 

莲欢:总是海蛎飘香的季节


    最“拽”个性:隐而不没,很有隐士风范,虽是小店面,却连浙江卫视,台湾民视,厦门各大媒体都争相采访过,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最“拽”理由:厦门人都知道的海蛎煎,上品“珠蚝”为原料制成的

    和朋友信步走在中山路大街上,阳春下午,一扫昨日阴霾,和煦的阳光让人直发懒,忽而想起前边不远处正是局口街,远近闻名的莲欢海蛎煎就在那里。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在犄角旮旯的小巷里,小记找到了原新南轩夜市出名的莲欢海蛎煎小吃店。
    一进入局口横巷口,一股夹杂着海鲜味的香气就扑鼻而来,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油滑硕大的海蛎、绿莹莹的葱花和红艳艳的辣椒酱。老板夫妻俩正端坐在椅子上聊天,见来客人了,便起身端茶倒水点单,很是殷勤。

    耐心等待熟客打下手
    门面不大,只有很小很挤的两层,十来张小桌子几十张小板凳,要是吃饭时间一到,连店门口的路上都坐满了人。你坐在摇摇晃晃的小破板凳上埋头吃,骑小童车的拖鼻涕小孩子或者一辆满插着糖葫芦的小板车就从身边呼啸而过。其实顾客们点得都很简单,一盘海蛎煎,一碗小肠汤,或者再来一份猪脚,十几分钟风卷残云买单走人。可即使这样,你在吃饭时间到那边,那肯定是要耐心地站着等的。老板一面温和地抱歉地笑,一面手上忙个不停。来吃的多是轻车熟路的老顾客,看着生意忙不过来还会帮忙端端盘子,打打下手。
    边品尝美味的海蛎煎边跟老板话起家常,据老板张志民介绍,莲欢海蛎煎小吃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经营,之前在老新南轩巷口,后来因改造才搬到局口横巷里来。刚经营的时候卖的是肉粽,后来发展到现在的猪脚汤、海蛎煎、肉粽,薄饼等厦门本地特色小吃。

    独门配方迎来客不断
    王老板介绍说,他们用海砺中的上品“珠蚝”为原料制成的,“一定要有鲜度,材料不新鲜就做不出真正的古早味,” 店里的猪脚也是用慢火熬上2-3个小时,香而不烂,正是入味时候。另外,地瓜粉、油等配料也很讲究,老板承诺绝对不会使用地沟油,会尽其所能,延续厦门传统海蛎煎的味道。
    老板很开心地告诉小记,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游客通过网络、博客查询到莲欢海蛎煎延续厦门传统味道,都慕名而来。“早上还有十几个外地来厦门玩的,现在很多上海、北京来厦门玩的都会来品尝我的海蛎煎。”
    这里香气四溢吵吵闹闹,持续到半夜一点半才收摊,到晚上还常会有附近居民,结伴过来喝点小酒,吃点海蛎,拉拉家常。有的人是天天过来吃一盘,几天不吃就想得慌。
    每天早上,夫妻俩八点多就起床准备材料,开始营业,一直到深夜两三点才歇息。当小记问老板有没有考虑收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时,张老板说,现在主要学员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真正的徒弟还没有。忙的时候一年只休息两天,除夕和大年初一,二老每天这样忙忙碌碌,也习惯了。

    厦门人的老情人
    隐而不没,“莲欢海蛎煎”小吃店可以说很有隐士风范,虽是小本经营,店面小,不起眼,存活在深巷中,却连浙江卫视,台湾民视,厦门各大媒体都争相采访过,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来到厦门就一定要来尝个鲜。
    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吃店,承载了多少代老厦门人的乡情。店里的食客很担忧地告诉小记,现在真正延续厦门古早味的已经寥寥无几了,现在已经很难吃到儿时的厦门传统小吃了。而这家海蛎煎就如同他们的老情人一样,那样地朴实,充满他们一生的记忆。
    文阿小

阿玲面线糊:一天卖不到五小时


    最“拽”个性:上午10点半就打烊,生意好到不行;只卖面线糊;谢绝美食节
    最“拽”理由:独家秘制的新鲜配料;老顾客20多年不变的坚持

    五一小长假的厦门有点热闹得“不像话”,尝尝地道的厦门小吃也是游客们日程表上的必修课。一心想吃面线糊的江西姑娘小雨却几次三番失望而归,原来,她慕名已久的那家面线糊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就打烊了,每次她都会晚到那么一步。
    都知道乌糖沙茶面只营业到下午1点,没想到还有更“拽”的,营业时间居然还不到半天。这就是溪岸路老二市附近的阿玲面线糊,好奇之下前去打探一番。
    上午9点,在公园东门下车,拐进溪岸路,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门口排着长队的这家小店。队伍的尽头一位中年女子正在娴熟地从锅里勺起大碗、小碗的面线,然后依据客人的需求加入油条、虾仁、鱼丁等配料。她就是这家面线糊的老板娘阿玲,小店的招牌就是依着她的名字取的。
    “来,要加点什么?”见我是第一次来,老板娘很耐心地给我介绍柜台上排列着的各式配料:鱼丁、肉丁、虾仁、海蛎……在一边排队的阿姨更是热情地当起了说客:“可以尝尝鱼丁啊,那可是用一百多斤的方鱼做成的!好吃,其他的也都好吃!”俨然一个忠实的老熟客。

    一早打烊客盈门
    老板娘站在柜台旁不停地装面、加料,丝毫不得空,于是找到在内屋准备配料的老板罗先生聊了起来。罗先生告诉我,这家面线糊在老二市开了二十多年了。起初他们的面线糊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开在小巷深处,而且是个死胡同,却也能客似云来。后来才在靠马路的位置有了自己的独立店面。
    二十多年来,他们的面线糊在二市一带家喻户晓。尤其是周末,一家子来吃的为数不少,店门口还时常停着各式私家车。一位食客说,就是冲着她家面线糊来的,特别是猪血,格外嫩,汤黏而不糊。
    不仅如此,这家朴实地不起眼的小店还上过不少报刊、杂志。罗先生回忆说,曾经有一位金门来的游客告诉他自己是特意找来吃面线糊的,还拿出一份金门的报纸来给他看,他才知道,原来他们在台湾也出名了。
    尽管生意好,他们还是坚持只营业半天,卖完就打烊,而大多数情况下,不到10点半面线糊就被前后脚进店的食客们消灭一空。对于这个,罗先生笑着说:“生活要讲究质量嘛,人也不能活得太累。”尽管只营业半天,夫妻俩每天清晨5点起床,6点准备完毕后开始营业,一直忙活到10点半,还要亲手卤制、剪切配料,也十分辛苦。

    糊而不乱是难得
    端一碗足料的面线糊,一份油条,和周围的老老少少坐成一桌,有一种和厦门特别的亲近感。面线糊是福建常见的小吃,更是厦门人早已习惯了的传统早餐。听老厦门人说,在方便面还不那么流行的时候,面线就是人们最常食用的快速烹调食品。
    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一碗,配以炸得酥脆流香的油条同吃。浅褐色的面线汤里,金黄的油条、青翠的菜丁、粉嫩的猪血、橘黄的虾仁……好一碗色彩缤纷。一勺入口,分不清是面是汤,混合着海鲜、大骨等滋味,稠滑得一股脑咽下去了。油条则尤为精妙,不论是热是冷,始终酥脆,浸入面汤变得温软,饱含着汤汁入口,那综合的滋味让你的味蕾饱和……一切彷佛乱成一团却又井然有序。
    或许这就是面线糊的精神所在了——糊而不乱。面线糊以虾、牡蛎、海蛏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而煮时要火候至关重要,讲究“糊而不乱”:面线不断不烂,里面猪血、面线还有其他配料,即便糊着也能看着分明,吃着舌尖也能感受出层次。
    这种黏糊里里透着清楚,你中有我的境界不易达到。也正是这种交融的感觉,糊里糊涂的温暖,让很多人爱上面线糊,因为每次吃都有新鲜感受,新的发现。
    说到为什么会做面线糊生意,罗先生说:“厦门人对面线糊很是喜闻乐见。我们也是从小就吃面线糊,从吃面线糊,到做面线糊,到现在的卖面线糊,对它的感情越来越深了。”
    现在,尽管名声在外,罗先生夫妻俩还是拒绝了所有小吃节等活动的邀请,默默地经营着自家的面线糊。罗先生打趣说:“我们去小吃节了,那街坊、老顾客怎么办,他们吃不到会难过的。”
    文 妙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