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2009-12-13 18:23:59)
标签:

宗教

紫阳真人

石刻

心字石

蔡联泽

紫帽山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紫帽山上风光秀丽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心字石刻引人入胜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心”字写法耐人寻味 
 探寻紫帽山百“心”石刻之谜
  紫帽山上的金粟洞
 

  紫帽山上“心”字刻,不论是字体奇异变化,或者字旁题偈、诗句都深藏奥义,宛若一部高深莫测的“天书”。这部近千年的“天书”,历经宋、元、明、清乃至近代,仍无人能说得清、道得明、猜得透。相传紫帽山“心”字石刻共有一百个,若能找齐,便可羽化成仙。多少年来,许多慕名而来的人,或好奇或虔诚,陆陆续续地踏上寻“心”之旅。

  □早报记者 颜雅婷

  石勇 文/图

  紫帽山,在泉州城西南约二十里,与素称“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遥相望之。相传紫帽山上有百“心”石刻,每个“心”写法迥异,各自成型,或提心或放心,若能寻得百方“心”字石刻,便可羽化成仙。

  日前,趁着雨过天晴,记者在紫帽乡原党委副书记蔡联泽的引领下,寻找百“心”石。蔡联泽研究紫帽山已有三十多年,对紫帽山非常熟悉。

  紫阳真人留百“心”

  相传,紫帽山上有百方“心”字石刻,乃北宋时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张伯端所刻。当年紫阳真人四处云游至紫帽山,见紫帽山景色美好,又常有紫云瑞气覆盖其巅,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那时候的社会乱。”蔡联泽介绍说,紫阳真人阅尽世间百态,人心迥异,认为社会上存在百态人心,“有的人好心,有的人坏心,有的人有私心,有的人有爱心……”。于是,紫阳真人便在紫帽山上,以“心”基本写法结构为架构,刻下各式各样不同体态、写法各异的百“心”石刻。或“心”字三点在上,或一点于下,或两点都在下……

  沿着紫帽山金粟洞后北坡古道往上走,一路上需小心观察,方能发现隐藏于丛草当中的“心”字石刻。

  道禅合流 共蕴“心”性

  自古道而下,遇一泉涧,道左有巨岩,上刻一“心”,“心”下有偈语云:“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是我心,无一物是我己。”末署“紫阳真人作”,外刻长方形框。

  据金粟洞监院宗纯法师介绍,紫阳真人曾修炼于汉阴山中,乃道教南宗第一祖。所著《悟真篇》阐述了道教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一理”思想,此方石刻即摘自紫阳真人《悟真篇》第四卷中的一句话,内含佛理。

  “道佛认为三界者,即色界、欲界、无色界。色欲二界,乃有心之界;无色界为无心之界。非有非无,有无俱不立,物我归空。无心之心,谓之真心,真心之心,万物一体,无分彼此。”

  1982年泉州市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专家组认为从题字内容看,该偈语颇似佛教偈语。据蔡联泽介绍,其实,我国民间自宋代以来,就出现“道禅合流”的现象,明清以来更是“佛道混融”,这就形成在许多时候,往往分不清是禅宗偈颂,还是道教真言的五言诗。

  紫阳真人的《悟真篇》就以禅宗的“即心是佛”说比附道教的“养性全命论”。他十分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内在的最高精神境界才称得上“道”,人的修炼,就应该是收心敛性,“心上功夫,不再吞津咽气”,“以心传之,甚易成之”。

  宋代著名道士观复子曾云:“三教皆是心地发现: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在紫帽山上让“心”字串在一起,这也是紫帽山释、儒、道三教并存的最好印证之一。

  “心”字体态各异

  意味深长

  六月的紫帽山万木葱郁,同行者用树枝拨开丛丛的野草,试图在每一块深藏于草间的石头上找到那一个个体态各异的“心”。

  忽见小道之下一个“心”字三点在上,旁有小诗数行点缀,诗曰:“三点如星现,一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宗纯法师认为,此“心”乃是“多心”。“偈语中所谓的‘披毛’者,古人专指狒狒等灵长类动物,他们有时也能直立行走,可是足上都有‘披毛’。”宗纯法师解释道,哲学家荀子和柏拉图,都曾以二足有无披毛作为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区别。“这条偈语就是说,一个人要修成仙佛,或堕落为狒狒,都是由他自己的心地好坏来决定的。”

  三点在上是“多心”,那么两点在下呢?回至金粟洞后小菜园内,一方“心”石两点如人的双脚正在奔走状,点下又勾起。蔡联泽认为,这是“勾心斗角”。“原来这个心字,这两点都要像这样写,他故意把这两点放在底下,然后两个菱角,就变成勾心斗角了。”据说这个“心”字的写法当时很多人都解释不了,后来认真观察后,才觉得意味深长。


厦门“心字石”酷似紫帽“放心石” 


  紫帽山上是否真的有一百个“心”字石刻呢?历代以来,多少人慕了这山传说中形态各异的百“心”字而来,然,始终没有人能够访遍百个“心”字石刻。

  □早报记者 颜雅婷 

  石勇 文/图

  “心”字藏在水中

  宗纯法师至今仍记着当年的几位踏访者,“他们也就三四个人,六七十岁了,是浮桥的,每到周末,就到紫帽山上来找‘心’字”。十几年前,宗纯法师常常到山上砍柴,“那时总能遇到他们三四个人,在山上寻‘心’字石刻”,虽然是上了年纪,但穿梭山林之间,仍步伐矫健。

  宗纯法师说,有一次,几位老人到寺庙时,特别兴奋,“他们说在山上找到了两个‘心’字,一个要弯下腰才能看见,另一个竟是在水里,若不是时值干旱期,就看不到了”。原来,山上有一方“心”字石刻藏身于路边的三块石头下,“那三个石头是叠起来的,呈三角形的,在其中一个石头里刻着一个心”,老人们用砍刀在割草开路时,偶然弯下腰去,就看到了隐藏于石缝的“心”字。据老人们介绍,那是一个很独特的角度,没有仔细看,根本就没办法发现。

  另一方“心”字石刻,则隐匿于水中。宗纯法师说,那年的季节正值干旱,山上原本很多小水洼、水沟里的水几近干涸。据老人们当时介绍,那方“心”字石刻正是在水中的一块石头上,“当时,他们其中一人要到水沟里洗手,这一个低头,竟发觉流水之下一个‘心’字若隐若现”。

  “后来几年,渐渐地,也就少见他们来找石刻了。”

  在蔡联泽的带领下,记者沿金粟洞旁金粟古道至紫福寺,却仅寻得15个“心”字石刻。蔡联泽说,寻“心”的过程是漫长的,能否真正寻得百“心”,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在这过程中,已收获了更多。

  青礁“心字石”与

  紫帽“放心石”相似

  在厦门市远郊海沧的青礁东鸣岭下,有一崇祀北宋神医吴真人的慈济东宫,那里有被誉为慈济东宫四绝之一的“心字石”,位于青礁东鸣岭山腰,岩石天然如心形,上刻一“心”字。而在紫帽山金粟洞古道上,便有一方“心”字石刻,写法与青礁“心字石”如出一辙,不同的是,紫帽山的这方“心”字石刻旁,有偈语两句曰:“提起万缘生,放下全无事。”

  蔡联泽认为,此偈语即青礁“心字石”的正解,同时也是最为精辟简练的诠释。紫帽山人士皆称呼此石为“放心石”。

(《东南早报》2009年7月9日B23版-B24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探寻朋山古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