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三里河(二)
(2024-08-06 22:23:35)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 |
久违的三里河【二】
第二天晚上,出家门一路向北。路面依然人头攒动,依然找不到熟悉的面孔。过了甘家口大厦就到了曾经的建设部(现名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1969年刚搬到这里才5岁,每到晚饭后都会央求着家父带我们来这里“玩滑梯”。路口东北角原来是一家澡堂子,0.26元/人洗完后可以不限时地躺在床铺上休息,吃东西,现在已成为一家酒店。建设部与三里河的“四部一委”一样都是五十年代的建筑,对面的百万庄则是以天干地支命名的机关宿舍楼群,也是五十年代最早的部委机关大院,这里也曾经诞生了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老炮”级人物。《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著名演员丁志诚等。
过了百万庄路口就是当年仅有一桩三层小楼的“新疆办事处”,如今周围俨然矗立起“新疆大厦”等楼群,当年在增光路的“新疆村”如今已经鸟枪换炮了。二里沟,当年的多家外经贸公司挂牌的五十年代建筑,现已成“五矿集团”总部。旁边70年代建成的“谈判大楼”现已成为“五矿发展”总部,真是占据了绝佳的地理位置。再往北是曾经的“西苑大旅社”现在的“西苑饭店”。70年代家父经常在此开会,我们哥俩也常来此处洗澡,然后就是在众多的“沙皮狗”沙发上玩耍,无比的惬意!
沿西直门外大街拐到首体南路,如今已土得掉渣的“首都体育馆”,想当初曾是专门举办国际赛事的仅有的场馆。小时候在此看过篮球、冰球、花样滑冰等比赛,那时里面感觉像是“皇宫”般的神圣,很喜欢馆里飘荡着煤油清洁后的余香味。往南400米,就到了3-5岁幼年时曾经居住的“机械院”,曾经的幼儿园生活还记忆深刻,院子里几栋4层高的老楼,我们住在靠马路边的一层。进了院子想找下当年的记忆,然而院里早已矗立起众多的后建楼群,早期的四层老楼已淹没在其中。
再往南的“车公庄大街”,60-70年代时曾是一条铁路线,周围都是成片的庄稼地,夜晚一片漆黑。四周全都是土路,一到下雨泥泞不堪。1969年全家搬离此地到了现在的甘家口大院,然而我人生最早的记事还是要从“机械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