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三里河(一)
(2024-08-06 22:22:12)
标签:
杂谈情感历史 |
久违的三里河【一】
七月退休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甘家口老宅—曾在此渡过童年、青少年、大学直至社会工作后的25年人生岁月。所居住的大院是由当年的一机部、五机部和六机部为主,组成的机关大院。如今的院落结构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了!
晚上空闲,从家里沿三里河路漫步至木须地返回。夏日的夜晚,人行道上遛弯的男女老幼仍然不少,只是再看不到一张熟悉面孔。回想40多年前的几乎每个夜晚,还在上中学的我,结伴同学或邻居踏足这条再熟悉不过的道路。
看到路边停站的114路、320路,及103路等公交车倍感亲切。过了甘家口十字路口便是钓鱼台,这里是北京市第一条被媒体炒作的“银杏大道”,每到深秋季节就挤满了“打卡”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路边的茂盛粗壮的松柏,还是在五十年前我亲眼看着栽种的,那时的北京大都是杨柳树,能载满松树的街道还凤毛麟角。来到了钓鱼台东门,大铁门紧闭,路边增加了一排能自动起降的路障。回想当年我们十几岁的孩子还能成群地蹲在路边,看着各国访华的元首车队自此门鱼贯而入。
玉渊潭公园东门,是后来设立的公园收费大门,以前都是随便出入的。我们每晚就是从此沿小路深入公园不远处,去观赏文艺青年们的吉他弹唱“碴琴”。里面的“八一湖”更是从小常去玩的地方,当年的这里也是“老炮”们经常“约架”的地方。过了玉渊潭公园能感受到一丝凉意,因为到了运河边上,这条运河联通着紫竹院和颐和园。记得小时候在此游泳时曾失足落入深水区,若不是无意间抓住一树枝很可能就上不来了。
过一站地便是木须地,如今已高架桥林立。三座当年的“高干楼”依然矗立在长安街边上,工会大楼已翻修,旁边增加了首都博物馆。站在路边凝视着,脑海中却回想的是那年的惊心动魄之夜。
返回的路上,沿路东熟悉的中国科学院、三里河“四部一委”和物资部依旧。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经常和院里的玩伴们,步行去各部委礼堂和红塔礼堂去看电影,那个年代的生活真可谓是丰富多彩。
一晃四十年过去,重走这条充满着深刻记忆之路,不禁有种叶落归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