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STNO1兄:保单的秘密之补记与订正(三)
(2012-02-04 11:20:26)
标签:
保险股票 |
分类: 转载文章 |
(f)
笔者在国寿的两个系列文章中一直坚持一种理念——人寿管理层会根据市场状况来调整前端的销售额度和节奏。在第一个系列中,笔者认为人寿管理层是通过资本市场状况,来反馈回销售部门。当时有一些朋友不认同这个观点。有一些朋友,引用人寿营销人员的看法认为人寿的销售波动是代理管理不善所致,而非管理层刻意压制或者刺激销售。有些观点,比如Micheal Chen认为,短期的资本市场波动信息要传递到70万销售人员难度太大,会引起销售的紊乱;保险公司面对资本市场波动应该修改保险产品的精算设计,而不是暂停销售;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经常在网络上翻检整理人寿的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对原来的观念也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核心的观点并没有变化,人寿管理层会对前端销售产品类型,年期,额度进行精准的控制.
但是驱动这种控制的因素是多样的,有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同业竞争的影响,甚至来自监管和政策层面的影响.为此人寿管理层化解这些因素的手段也是多样的。比如应对资本市场的波动,人寿管理层的确是更多的通过调整产品设计来应对而非销售额度。在前面的6篇中,笔者分析了人寿管理层如何通过预测5年内资本市场趋势来修订短期险的要求收益率。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人寿管理层同样在控制销售额度,管理销售品种上下很大的功夫。
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份文档。2008年人寿副总裁刘家德在公司半年度经营分析会议上所做的报告。这份文档从销售控制,
预算制定,费用控制,资本市场预测等等方面展示了人寿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对保险股有兴趣的朋友,无论中意那一家公司,都不可不读这篇资料。
通过这份资料,再综合另外一些统计资料,笔者认为可以非常清晰还原出2008-2010年间人寿业务大起大落的内在原因。
对于2008年人寿超高速保费增长,市场上一直有不同的解释。有些观点,比如林森池先生认为,这是人寿管理层通过在2007年激励营销员卖保单然后在2008年入账的财务调节结果。这个观点并非不对,保险公司的确会这么做,但这是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历年都会采取的惯例。保险业内所谓的开门红,并不是从1月份开始,而是在12月上旬开始就进行准备收单,然后在1月份第一个工作周内交单。因此这个观点不能完全解释2008年超乎异常的业绩增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2007年超乎寻常的投资收益使得人寿在2008年初向投保人派发了8%的特别红利,导致其销售额度的异常增长。高额的分红的确会刺激销售,但是仔细推敲的话也不能完全解释。因为当年除了人寿之外,平安,太保,也都派发了高额红利,虽然他们的业务增长也较快,但并没有产生人寿那样的爆发式业绩。
另外一种观点是,2008年上半年央行实行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控制信贷规模,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极具下滑。银行转而寻求保险,基金类的中间业务手续费。而当年股市泡沫破灭,基金难卖,保险变成了一只独秀。因此导致了当年银保的井喷式的增长。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解释2008年的情况。比如无法解释个险渠道高达26%的增长。而这一速度在今后的3年中再也没有出现。
2008年业绩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人寿管理层制定了”
积极财务政策,费用佣金资源向销售一线倾斜”的经营策略。
在这份文档的第26页,披露了人寿管理层在2007底制定的销售计划。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预算是301亿.根据2009年经营业绩的倒算结果,2008年首年期交时353亿,银保期交46亿,个险期交307亿.2007年个险渠道的期交保费是243亿,按预算计算人寿要求其销售系统实现增长24%,实际增长26%.银保渠道的预算加码到增长120%。因此2008年火爆业绩并非是出乎管理层预期的意外惊喜,而是其在2007年底早已制定的超高额度的销售任务。
n
n
n
n
“分公司业务及管理费支出66.55亿元,同比增长21.4%,低于直接展业成本手续费佣金增幅47.0%,其中办公行政费用同比增幅16.8%,低于业务及管理费总体增幅,体现了严控办公行政费用、公司资源向业务销售一线倾斜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在第16页, “上半年分公司佣金预算高于定价佣金5.26亿元”
第24页
“考虑到财务支持政策对2008年费用假设的影响,中介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实际上大幅下降。”
对于销售基层的财务激励,需要保单的实际佣金支出远远超过精算师所设计的定价佣金.这样就会增加长期保单的成本和要求收益率。要降低因扩充销量带来的长期利率风险,必须降低这部分保单的运营维护费用。这相当于是一种费用控制上的对冲,使得佣金+费用,占保费总比例维持在长期的平均水平线上,压制总保险负债的要求收益率。
这种做法不可能长期持续,因为保险是一种长期金融产品,客户购买时综合考虑的因素会非常多。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的波动会放大和改变普通客户的预期。同样的资源投入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产出。
保险的销售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而保险负债资产的管理却是一个需要长时期维持稳定的行业。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增加了销售成本,降低了保单利润,但可能不会增加保费规模。
当保费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时,保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高成本负债。
人寿这种脉冲式的销售方法,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方法。在市场有利于销售的时候,加大销售倾斜力度,以求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而一旦市场机会消失,则不再追求保费,反之通过更加严格的费用管理来烫平销售旺季所造成的超支。这种费用上的对冲模式,实际上是在规模,风险之间寻找平衡。这一策略,在2009-2010年还在不断的沿用。
在文档的56页,人寿管理层指出
“低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传统寿险业务发展难度加大”
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推理,当2008年底四万亿放出,央行降息之后,低预定利率传统寿险业务的销售难度将会减小,银行由于大量贷款业务而不会在银保业务上投入太多。2009年再做银保便不划算,反过来发展长期期交业务是正逢其时。从09与08佣金和管理费互相调整缺口的来看,佣金方面仅削减了银保部分,在个险方面人寿管理层仍然维持财务刺激的倾斜措施。这一措施使得09年全年人寿的10年期期交增速超过45%。
但到了10年,万峰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09年的销售策略是不可持续的。许多投资者认为,这是进两步退一步的表现,
便怀疑人寿管理层管理能力低下国企效率不行等等。这些看法都属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笔者在国寿系列中,通过对债券市场的分析,将其归结为因对资本市场波动而采取的调整,也是比较片面的看法。
笔者最近在收集保险行业近几年的资料时,找到了四川和广东两地09-10年全年,11年上半年的,业务明细数据。以最为详细的四川数据为例,其中活动率=签单人数/总营销员数,月均件数为换算所得,即新单保费/件均保费
换算出总保单件数,再用总保单件数/总人力/12,即每月每人的签单件数。
|
2009 |
2010 |
||
人寿 |
平安 |
人寿 |
平安 |
|
保费增长 |
6% |
22% |
17.49% |
24.7% |
活动率 |
60% |
60% |
31% |
56.9% |
月均件数 |
2.1 |
1.25 |
1.13 |
1.51 |
件均保费 |
2324 |
3834 |
4322 |
4027 |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人寿在大量销售件均保费比平安低1倍的保单,而每人每月出单数量是平安的1.68倍.虽然说保单销售有难易的区别,但是在每个客户身上所花的时间都有一定刚性.人寿的营销员需要比平安营销员花更多的时间去拜访更多的客户,才能销售出与平安营销员一样的保费。
再看个险产品情况表,09年人寿集中做的产品为是康宁,康终,瑞鑫,美满一生.
再看2010年的情况,人寿已经不再销售高利润的两康险,取而代之的是新上市的福禄系列产品,缴费期限也大大退步。对于这种情况,许多投资者认为,这是人寿面对平安太保的竞争,和市场份额丢失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结构转型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