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好玩的博物馆之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标签: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musuemofnaturalhistory |
分类: 旅行 |
石头记:自然的鬼斧
见到每一个漂亮或诡异或神秘的石头,就举着相机好一通狂拍。尽管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好像海底某种红色带芒的软体动物。 这块石头上那丛可比肩银狐毛皮。
孔雀蓝的金属光泽,让人着迷。
海蓝色的石头,我猜这块如果能雕琢来做宝石首饰,该价值惊人,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放射性元素。
灵芝?

终于见到一个熟悉的了。迷你水晶矿洞!

这个就是俗称绿松石吗?

粉红色棉花糖!

天外飞仙。这些是各地搜集来的陨石标本。主要成分是铁和硅酸盐类。

印第安人的羽毛头饰和毛利人的独木舟,简易的生活器具和非洲土著的民族图腾,我只觉得太小儿科,这些落后文化太过简单而原始,就像一眼可见底的浅溪,完全回味不出像中国文化那般博大深厚的韵味。这些如浮萍一般的所谓文明,也就很快地被强大的西方文明吞噬,消失匿迹了。
实际上,我常在想为什么黑人在西方社会比黄种人反而更为主流接受(在英国确是如此!),他们比黄种人更早移居这片土地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人是没有所谓文明的,而在他们登陆这些国家的几十年时间里,完全可以迅速接受一种新的文明,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植进骨髓里。而作为中国人则不同,我们骨子里受的几千年的文明熏陶,注定了中国人去接受西方文化的难度。
恐龙,又见恐龙!
这里得再次提到福建省博物馆。
我爸爸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喜欢带我去看展览。我们一起去福建省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恐龙标本,那三只立在展馆中厅的恐龙骨架,最长的(马门溪龙?不确切了)脊柱长度达二十多米,站立高度有三层楼那么高,蔚为壮观。
即使是后来每次见到恐龙标本,还是会异常高兴!
这是一只恐龙时代的大型海洋动物,大约我们可以叫它“恐鱼”。它有着许多和恐龙相似的特征,不同的是多了一对鳍。配合着巨大的嘴和头颅,很难想象这家伙当年在海里是怎样的威风不可一世,那真是个霸王横行的年代。

几百万年前的海龟壳化石,直径大约有两米五到三米。还上前摸了一下,仿佛自己跟海龟之前隔着的几百万年就在这瞬间消失了。

六十年代在印尼附近海域发现的某种已经有七百万年历史的恐鱼。这种鱼还在马达加斯加附近发现过,到了四十年后这种鱼已绝迹了。
这个头骨化石好生动,像个角斗士的头套。
自然界里大大小小的蛋排列在一起。最大的是象鸟(elephant bird)蛋,如今已经找不到啦,最小的是蜂鸟蛋。体积相差了何止能有两百倍!
相关阅读:
前一篇:做一锅罗宋汤
后一篇:告别的马头山村,转眼过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