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回归老子的《老子》(下)

(2012-01-13 15:27:30)
标签:

转载

分类: 养心
有道之源

《老子》钩沉

 

什么是道?

当初,老子穷毕生精力,以五千言作博大精深、言简意赅的诠释,应是最有权威的答案了。然而,在老子之后25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又有三千余家学者不断地就此阐微发幽,汇聚而成世所罕匹的数以千万字的书海文山。而且,直到今日,时人阐发之兴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日见浓郁,形成曲高和众的特别人文景观。这也就意味着,除了老子本人之外,道的定义尚有3000多个修订本,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述呢?答曰:难。如果一定要讨个说法,那么,只能勉强地说:老子的,指的是构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实体的统一体。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语言和文字,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处于形成、发展、淘汰、变化、引伸的过程中。而老子所要阐明的,则是永恒的客观存在。以变化的信息符号去规范永恒,偏差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如此之勉强,又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去讨个说法呢?这就是老子的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所要阐明的问题之一。

“可道”与“恒道”

老子的《老子》,分《道篇》与《德篇》。汉以前,《德篇》为上篇,《道篇》为下篇。汉时,次序颠倒,改为目前模样。东汉初年,为方便阅读,将其分为八十一章,成为今日较流行之通用本。第一章共61字,为全书总脉。

“道,可道,非恒道。”这是老子告诉读者如何悟道的首句,其重要意义自非同一般。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其一:道,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可道)。不过,所表达的只是世俗之道而不是老子心目中的永恒之道非恒道)。其二: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所能表达的程度(可道),同永恒之道的真实存在总是有偏离的(非恒道)。故尔,老子不得不于篇首郑重说明,提醒读者把握理解分寸。

这两层意思是有差别的。前者强调世俗对的理解与老子心目中的永恒之道是不相同的。而后者,则强调现有的语言文字在表达永恒之道时的局限性。虽然,老子的告诫两层意思都有,但是,如果联系下文,就会明显地觉察,老子更担心的是后者。不符或者说不达所造成的对永恒之道的误解,将是巨大的。纵观后世注老释老的千姿百态,就会理解老子当初的忧虑,实在有先见之明。

“无名”或“有名”

“名,可名,非恒名”。这是老子对事物的语言文字表达(名)同客观存在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提示。人们根据主观认识程度而对世界万物加以命名,这是无可厚非的(可名)。需要提醒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无知而有知,由知之甚少而知之渐多,但是,永远没有认识完全的一天。因此,事物的表达(名)同客观存在之间,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贴切,但不可能做到绝对、完全的相符(非恒名)。

地上本无路,人走多了,荒野就出现了路。当人们发现有更便捷的通道时,新路逐渐形成,老路逐渐荒废,堙没。新名与旧名更迭的规律不就是这样的吗。但是,对于正处于认识启蒙阶段,尚未取得公识,且深奥难懂的复杂事物,恐怕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名”不符所带来的误解,有时候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老子并不因之否定万物的从“无名”“有名”过程的积极意义。认为,当人们不认识其存在时,当然不会为其命名,故曰:“无名,万物之始。”只有当人们结束了对该事物的无知状态之后,才会出现对该事物的命名。认识一个,就命名一个,于是一个个曾经是“无名”的未知事物相继涌入人类视野之内,不断加入“有名”的行列。可见,万物之“有名”,是人类智慧进步的表现。故尔,老子把对事物的命名,看作是认知万物的催生过程。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随着人们对已经“有名”的事物认识的积累,就会出现对所做出的命名和定义加以修正、改进、更名乃至删除。也即所谓的长之、育之、疗之、毒之(王弼注语)的过程。“名”亦因之越来越符。因此,老子是以积极的态度加入了使万物有名的大军中的。尽管他为自己新发现的命名深感为难,但是还是勉强地将其定名为“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事实证明,自从老子之道被形之文字后,2500年来被越来越多智者所认同、所发挥、所深化,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充分体现有名的意义与价值。

已知的世界很精彩,未知的世界更精彩。这是老子通过对可道之道与恒道之道;无名万物与有名万物的分析想要告诉后来者的。只要方法正确,有志者定能不断跨越可道恒道间的鸿沟;缩小未知世界的领域,扩展已知世界的范围,深刻认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道。

 “无欲”观和“有欲”观

老子修道的方法的确很特别,但是,并不难理解:“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恒无欲也,以观其妙。”这就是老子的有欲观和无欲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有欲”,并非常人七情六欲之“欲。为避免误会,老子特别作了说明:吾欲独异于常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我的同别人完全不一样,特别看重(贵)对万事万物之本源(母)穷追、深究(食)。因此,所谓有欲观法就是对事物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穷追深究、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的形轨(徼)。反之,则为无欲观法。与前者不同的是,本法需要研究者屏除所有杂念,抛开后天识神的一切干扰,包括由有欲观法所取得的认识,直接面对大自然,从中把握浩瀚宇宙的脉搏,感悟其内在神韵。

理解虽然容易,实现却相当艰难。因此,两欲观法共同的要求是:(恒无欲和恒有欲),均必须持之以恒。因为,前者的成就是依靠经验的充分积累而得以完善。没有平时的不懈的努力——博览群书,观察研究,反复分析与归纳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而后者的结果则全凭灵感的潜默沟通方能得以升华。这除了需要雄厚的有欲观法积累的知识基础外,尚须进行艰苦卓绝的身心锻炼。排除杂念且要持之以,谈何容易。抛开识神干扰且要持之以恒,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必须做到。否则,难以排除种种先入为主的杂念,不能保证使自己处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欲状态,最终,也就难以保证对客观世界真正客观观察的质量。

有欲观对事物的认识由(徼)而及于(妙);无欲观则由而及于。两欲观法互相配合,由,又由互为体用、反复验证,直至完美获取宇宙真实的神形全貌。故尔,老子强调,有欲观法无欲观法并无此厚彼薄之分,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欲观法均为揭开宇宙奥妙之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都源于人类的智慧(神),故曰:同出。所不同的是,有欲观法擅长发挥识神的作用;无欲观法则擅长激励元神的潜力,二者均为不可分割的部分。用于认识宇宙,殊途而同归,并无高低的区别,所以说是“异名”

老子认为这两种观法俱有极高的发幽解昧能力,故曰:“同谓之玄”。事实上《老子》八十一章,无处不闪烁着“有欲”“无欲”观法相辅相成的光彩:时而见“有欲”观锋芒毕露之灼见,但却隐隐涵括无欲观灵感的真悟;时而感“无欲”观精妙绝伦的展现,却又深深反映有欲观研究的精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然一体。这两种研究方法,各自己经十分超群(玄),两种方法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地配合,更是妙不可言(玄之又玄)。因此,是认识宇宙,解开一切奥妙的钥匙(众妙之门)

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修身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强调了修身实践对悟道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广义地说,一部道德真经均为老子修之于身之所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律也是修身感悟之所得。狭义地说,老子的健康、长寿、智慧均得益自身的修炼。虽然《道德经》不仅仅是阐明养生之道的总结,但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养生宝典的芬芳,为导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老子的修真之教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抱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邦,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德经》第十章)朴,纯真未凿之谓。抱朴,即保持人体生命系统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是有标准的:(1)神、形合一而不分离;(2)逆行真气使之如婴儿般柔和;(3)洗净玄妙的心镜使之纤尘不染;(4)如果你担任治理邦国的责任时,要做到无为而治;(5)如果你已经达到天门开阖自如的修为状态时,仍能做到勤勉用功如初,不骄不躁(能为雌);(6)如果你已经智慧超群,却还能保持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能无知)。朴,散之成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朴,散裂了就成为器具。以今天的认识,相当于系统。一旦系统被分散、被切割,其整体性就不复存在。作为人体生命,散,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存在的只是一具尸体。因此,抱朴实为修身的第一要务。

二曰三宝。老子说:吾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大为大不敢为天下先为终极之礼。三宝为老子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修炼者并非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家寡人,不知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修炼也终难持恒。

三曰三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非无所作为,而是法大道而为,不是背弃大道的胡乱作为;事无事,有事则烦劳,烦劳则凋敝。我们要学会的无为而事,也就是按客观规律去做事,反对的是无事生非。虽然,老子的事无事是专为取天下者,也就是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者而言,但对于一般修炼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自律呢。味无味即指以恬淡为味,因为道之出口,淡兮!其无味。(《道德经》三十五章)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十二章),不仅是,过于浓重的也都极度伤人,能不为养生者之戒乎。

四曰虚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第十六章)。虚极与静笃,是悟道必须的状态。如果方能?如何才是?修道者各有其法,但目的就是达到。一部导引学史就是记录致虚和守静学问的历史。是目的,排除后天杂念曰虚。杂念排除务必彻底,所以叫做是措施,要达到虚极的程度,不仅要,而且要静到极致,所以叫做。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才有可能从万物并作的大自然中观察到星辰盈昃、花开花落、草枯草荣,万物返还归根的常律并进而感悟到与天合一,没身不殆的道理。《道德经》第一章说:恒无欲以观其妙。虚静方能无欲,观复观妙是一个意思。

五曰早服。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不知其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的是管理国家(治人事天)者应该像农夫(啬)那样:顺应天候,善种、善藏、俭用。王弼注《道德经》时说,农夫种田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说的极好。救治灾荒是标,而消除造成灾荒的原因才是根本,而要真正做到消除灾荒的根源就要全其自然,按大自然的规律也即办事。韩非子就此做深入的分析说,农夫(啬)之所以善于耕作是因为从于道而服于理也

服道,要及早。对天道的认识需靠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就叫做积德,也就是对天道规律的认识逐渐积累所得。积德需要时间,因此越早越好。

老子接着指出早服的深刻意义: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应该说明的是,老子在五十九章宣讲的对象是治人事天的为人君者或者更可能是君王之接班人。因此,在劝说宣讲对象早日服道时特别强调:按行事可以无国而有国;而有国者,因为国家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国之母——道),故尔可以长久。老子进一步强调的普遍意义:于国家则根深固柢,于人生则可长生久视。因此,早服无论是对治人事天的为人君者还是追寻长生久视之道的百姓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读书只为求个明白,因此,也就希望对《道德经》的理解能够回归老子的《老子》。纵然我们目前的努力尚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仍会不懈上下求索。

林中鹏 于 2011111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