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提到了很多古人对于饮茶益处的文章,觉得很好,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淡修《漏露漫录》对青藏牧民饮茶助消化的重要性评述为:
“茶之为物,西戎土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本草纲目》里,还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大家可知道,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用而不仅仅是饮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了神农氏与茶的传说。话说当年神农遍尝百草,有一次尝到了一种毒草中毒,昏死于一棵树下,正好那颗树的汁液滴到他的口中把毒解了,神农就得救了。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了茶有解百毒的作用,以后尝百草就靠茶来解百毒度过险关。

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就是因为茶的神效,来中国取经时把茶籽带回了日本,还写成了《吃茶养生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古人对茶功效的研究已经如此深入,现代的人何妨试试,多饮一些茶,颐养身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