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2025-09-13 19:34:16)
标签:
道理立场真理道 |
喜欢讲道理是我们行为习惯,以理服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做到以理服人是一种境界。
要做到以理服人,就要搞清道理中所包含的逻辑。
讲道理,如果抛开具体的人和事,就会变成纯粹的道理,结果就是诡辩:正说有道理,反说也有道理。如此就会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自己是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道理,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道理,在对方看来却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说服,只是为立场找理由,立场不同就不能认同。当事人很有可能郁闷,困惑于“这么有道理的说辞,为何不能说服对方”。其实,看不清自己的立场,也就看不清自己道理的缺陷,因为所有的逻辑都建立在立场的前提之上,而逻辑本身是无法检验其前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讲道理的时候就必须先清理立场,使自己变得公平公正,这样讲出的话才可能是真道理。然而如此一来,有可能重新掉入前面空讲道理的陷阱,为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进入对事不对人的半虚状态:既不完全陷入事中,也不完全与事无关。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道的状态,真正的道理就自然显现出来,此时说出来的话才具有真理性。
然而,即便有理,也未必能以理服人。道理要入世发挥作用,还必须伴以“情”的药引子,给失败方以台阶下。如果你是局外人的调和者,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先共情,后讲理,才能让对方顺势接受并付诸行动。那么如果你是当事一方,又该怎么办呢?作为当事方,想让对方相信你讲的道理难度自然更大。但是,真理的力量就在于虽假于人,却不因人而变。你可以先客气一下,放低姿态,但绝不可以放弃你在真理中的客观位置,主动退让。一旦主动让出自己在真理中的位置,有了立场,便失去了讲真理的资格。所谓理直气壮,理直也无法气壮的人,便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活得必然苦。
梳理一下上面的逻辑,便可以发现无形之道与现实之理的关系。理,只有摆脱了立场,才能与道相合,成为真理;而道,只有与现实之理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可见说得清楚的东西,否则便是诡辩之道。这正好反向阐释了《道德经》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含义,即常道如何以表现为非常道的理的方式展现出来。
要做到以理服人,就要搞清道理中所包含的逻辑。
讲道理,如果抛开具体的人和事,就会变成纯粹的道理,结果就是诡辩:正说有道理,反说也有道理。如此就会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自己是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道理,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道理,在对方看来却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说服,只是为立场找理由,立场不同就不能认同。当事人很有可能郁闷,困惑于“这么有道理的说辞,为何不能说服对方”。其实,看不清自己的立场,也就看不清自己道理的缺陷,因为所有的逻辑都建立在立场的前提之上,而逻辑本身是无法检验其前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讲道理的时候就必须先清理立场,使自己变得公平公正,这样讲出的话才可能是真道理。然而如此一来,有可能重新掉入前面空讲道理的陷阱,为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进入对事不对人的半虚状态:既不完全陷入事中,也不完全与事无关。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道的状态,真正的道理就自然显现出来,此时说出来的话才具有真理性。
然而,即便有理,也未必能以理服人。道理要入世发挥作用,还必须伴以“情”的药引子,给失败方以台阶下。如果你是局外人的调和者,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先共情,后讲理,才能让对方顺势接受并付诸行动。那么如果你是当事一方,又该怎么办呢?作为当事方,想让对方相信你讲的道理难度自然更大。但是,真理的力量就在于虽假于人,却不因人而变。你可以先客气一下,放低姿态,但绝不可以放弃你在真理中的客观位置,主动退让。一旦主动让出自己在真理中的位置,有了立场,便失去了讲真理的资格。所谓理直气壮,理直也无法气壮的人,便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活得必然苦。
梳理一下上面的逻辑,便可以发现无形之道与现实之理的关系。理,只有摆脱了立场,才能与道相合,成为真理;而道,只有与现实之理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可见说得清楚的东西,否则便是诡辩之道。这正好反向阐释了《道德经》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含义,即常道如何以表现为非常道的理的方式展现出来。
前一篇:红绿灯与人神同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