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维世界

(2025-05-12 14:00:45)
标签:

思维

实践

五维

时间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三维空间世界,但是很多人喜欢琢磨三维世界之外的世界,比如四维世界、五维世界。三维之上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很难理解,因为无法直接感受。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一般采取根据已知维度推理的办法,比如通过二维对三维的感受,来推知四维物体在三维世界中的表现。比如一只蚂蚁在二维的平面上运动,当你从平面之外的维度伸手挡住蚂蚁前进的时候,蚂蚁的感觉就是凭空出现了一只手挡在了前面,由此得出结论说三维物体可以自由进出二维世界,而二维生物对三维物体的感受就是突然出现和消失,由此可以推理三维对于四维也是这种感觉。但是这种推理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因为所谓二维生物蚂蚁对三维物体的感受,其实是三维生物站在自己角度所认为的二维生物的感受。所谓二维生物看到的景象,很有可能就不是一只手,因为即使是画在平面上的手,也是从平面之外的第三维看过去的,而不是真正的二维视角。
       其实,我们是可以在三维世界中感受真实四维的,这个四维世界就是三维空间+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理解四维世界。比如说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很多人和车的运动轨迹在一个空间点上重叠。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那么这些重叠就意味着交通事故,一旦加上时间因素,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同一个地点,那么就会相安无事。因此,看似相同的三维世界,其实一直是一种依赖于时间的存在。看似日复一日不变的世界,其实都随时间而不同。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四维世界,只是我们感受的都是当下的世界,时间被定为在瞬时的某一刻,直接与感受到的空间融为一体,从而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
       我们真实感受到的一定是某一刻的具体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感受到的空间也在不断变化。所谓的不变,不过是对之前景象的记忆,而时间就是记忆景象发生的时刻与感受时刻之间的距离。没有了记忆,就只有瞬时的当下,也就没有了时间,因此,所谓的四维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一连串的记忆画面,每一个三维空间都变为记忆中的一幅画面。可见,四维其实就是脑海中的一个回忆,然而,回忆过去的大脑又是一个现实的存在,回忆本身就嵌套在瞬时的现实中,而且回忆过程本身也需要时间。于是,我们就进入一个四维世界的嵌套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时间:记忆中一段时间的感受与当下瞬时的感受。当你意识到时间不过是一段记忆,而感受总是瞬时的,三维空间总是与某一刻的时间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时间的纯粹的永恒的三维空间不过是思维构想物,那么记忆中永恒的包含了时间的四维世界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现实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思维之物才是永恒不变的。记忆是永恒的,因为它是思维之物,三维空间也是永恒的,因为它也是思维之物,“永恒三维之物+永恒时间”就构成四维思维之物——记忆。
       那么,什么是五维之物呢?当我们意识到所谓的几维之物,无论是二维、三维还是四维,都是思维之物,而思维之物不过是对现实之物的抽象,而抽象本身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那么,对于五维之物的理解就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在不断地往四维框架中填入现实的内容,就是说四维的思维框架不变,但具体内容是不断变化更新、与时俱进的。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并没有增加维度,但实际上在思维之外加入了现实维度,即思维的四维+现实的一维,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五维。这种维度是世俗的现实维度,也是最为实用的维度。我们日常就生活在这种维度中,只是日用而不觉。在乎自己的感受,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就是这种五维世界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就是对现实五维世界运行的概括。
       第二种就是继续在思维上做文章,对思维中的四维世界进行思考,也就是对思维进行思维,从而循环往复,产生一层又一层的认知和思维境界,比如说佛教的无常、无我以至于到全无的空。道家从现实之物的相对性到包含一切有形事物的无形无相的道,最后到人悟道之后的“德”。数学则把维度表述成模型中变量数量,把扩维变成增加变量,从而把维度增加从有限变成无限。虽然看起来数学推理过程完美无懈可击,但是却失去了其现实内涵——直观上难以理解。
       第二种方式,即使境界再高,也始终是在思维中兜圈子,终究是思维之物,没有现实的力量,难为世人所见而成为玄学,含含糊糊说不清楚,一旦想要想说清楚就会演变成现实中的诡辩。真正的悟道,无论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其实都是要抛弃思维推理而进入直觉模式,即感受现实世界。佛的本意就是“觉悟者”,而不是玩思维推理游戏的理论家。所谓的佛家理论,不过是对个人觉悟后感觉的描述,而不是基于逻辑的推理,虽然这种觉悟其实是符合逻辑也可以用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众多佛经中,其实说的都是个人的觉悟感受,因此佛教经典层出不穷,每个觉悟者写出自己的感受就是一部佛经,但是个人具体的感受和描述方式又是很感性化和个性化的,因此每部佛经又各不相同,很难像科学那样进行标准化抽象。其实,科学理论的最终实用也是个性化的,各种参数都不相同,只是在用模型表示的时候是标准化的。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思维对于现实之物的思考,无论内部有多少维,都可以归结为思维之物——思维的一维。只有认识到与思维对立的现实之维,才是进入真正的辩证思维。只有在思维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中,才能够通过实践来把思维阐释清楚——包括思维的动力、思维的素材以及思维的变化等。脱离了对立面的现实,想要用思维来阐释思维,思维就会进入无穷循环,最终变成思维混乱和自我否定,诡辩便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只有说不清才是真正说清楚了的。mks的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