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5-02-13 14:38:42)
标签: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眼耳鼻色身意
辩证法
慧能
|
|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到这句话而顿悟。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这句话中的“心”显然不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心脏,而是眼耳鼻色身意的主宰,就是这六种感觉的总体。这六种感觉中,眼耳鼻舌身是人体的感受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并产生人体感觉,意则是对五种感觉的整合,并对外界事物形成整体感觉。前五种感觉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住在外在事物上,必须依靠外物的刺激才能产生感受,因此都有所住。“意”虽然不住在外物身上,但是住在前五种感觉器官的感受中,因此必然受这些器官感受的影响。虽然不住在某个具体明确的外物上,但是也肯定是“住在外”。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并不是否定“住在外”,而是强调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外部事物上。但是,在具体某个时刻,六种感觉显然肯定是与某个外物相联的。但是“心”是突破具体的“像”的限制,明白这些“住”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因此,不能把某一时刻或者一段时间的感受固化,“住”在其中,从而“着像”,执迷于表象。如此,“心”就比六种感觉更高一个层次,感受六种感觉,但不执着其中任何一种以及任何一刻,心不为外界感触的变化而所动,如此“心”就自然从无中诞生出来。
”心“显然是对六种感觉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对具体感觉的否定,而是对其有所住的否定,是对其”外住“特征的否定,因此”心“的特征就是无所住,或者”内住“,住在自己身上,就是自己主宰自己。但在实体层面肯定和否定是一体的,没有了六种感受的外住,”心“的内住就无法显现,只有在各种感受不断变化的干扰中不为所动,我们才会发现在六种感受器官之外还有一个”心“存在。至于”心“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就像”意“一样,只有五官的分散感受才能体现出”意“的整合功能,而”意“就是对依赖于五官感受但是又是作为五官感受整合这么一个东西的称谓。至于”意“到底是什么,也是说不清楚,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五官中的任何一种去感受。
明白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更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理性层面就是不要试图执着于任何东西,就是不要”着像“,一切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个体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要过分坚持”我“,以至于随着身体老化被时代抛弃的时候缅怀过去,内心痛苦。二是不要试图通过专门的修行来修心。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试图通过摒弃所有外部感受来修炼,这种修行得到的道行其实是很低级和脆弱的。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难,其实都是有助于修行的,越苦越难,越是能修出真心。熬过至暗时刻,便是光明。这是现实成功者的必经之路,苦难与成功,其实是一体两面,内心的苦修炼出真心,真心的力量外化为现实的成功。看看从古到今的成功者,莫不如是。最后,更高一个层次,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世界辩证法的本质,新事物其实不是什么现有事物之外的什么的东西,既是对现有事物的否定,又是既有事物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是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无法回避,这就是规律,天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