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客观到主观:意识进化

(2024-10-23 22:45:00)
标签:

自然

文明

感官确定性

虚构

虚实

寻找真实是意识的本能。最初,把直觉的感官确定性作为“真”的标准,然而,由于感性确定性具有瞬时性特征,于是意识开始寻找变化背后的规律,并把变化的感官确定性背后的不变的规律看作是真的。但是,这种规律本身虽然通过现象变化体现出来,但是却并不是我们可以直觉感受到的。但是,所谓的规律,就不过是主观的猜想,并非真实的存在,于是,所谓的真实,就从感官确定性转向主观的猜想。
对于引发变化原因的猜想有很多,比如宗教的鬼神,科学的力,等等。我们总是试图直观感受到推动事物变化的因素,比如发明的各种科学研究装置,比如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显影追踪剂等,以及很多人号称看到了鬼神,佛祖显灵等。即使看到了因果关系,但是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依然是猜想。比如力的概念,其实没有人能看到力,虽然有很多装置来显示力的存在,比如体重计,但这只是基于猜想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体现概念的东西,而不是真的有什么力的存在。还有时间,其实谁也看不见摸不着,我们通过钟表来计量时间的流逝,但是并不表明时间真的存在。如果没有了钟表,时间作为一个纯粹的猜想之物的本质就会更加明显。
还有一个普遍的猜想就是“我”。每个意识都认为有一个“我”,但在感官确定性中却很难找到直接的对应物。如果把“我”界定为意识所依附的人体,就会发现这个“我”其实是你对别人的定义。当你看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我”虽然依附在肉体上,但并不等同于肉体,因为“我”有时候会想摆脱肉体带来的痛苦,比如一些想自杀的人。并且,当你思考我是谁的时候,会意识到还有一个“我”,这个“我”在看着思考我是谁的“我”,如此类推,你会发现只要你定义了一个“我”,就会有一个定义“我”的我,从而无穷递升。
其实,所有的这些猜想,都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得到的,而是对理解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这些猜想,虽然是虚的,但正因为是虚的,所以不受实体约束,把各种看似独立的实体在思维中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主观适应和改造客观的方式。如此同时,因为只是猜想,可塑性也很大,从科学到迷信都可以。如果不以感性确定性为依据,就会成为纯粹的唯心主义,严重的就表现为精神病。
从动物的比较纯粹的感官确定性,进化到人类超越感性的理性,从实到虚,事物自发地产生了其对立面。虚和实分离,在更高层次上演化出人类改造世界的文明,世界也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之物,演化为人类世界的文明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