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现实
(2024-09-12 09:00:36)
现存于世的大的宗教大概有四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道教。这些宗教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与社会,与社会结合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基督教,主要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目前基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社会根本统治力量。自从文艺复兴完成之后,基督教便不再统治社会,成为纯粹的个人心灵救赎之地。今天,去到这些基督教曾经的统治之地,会看到一些宣传基督教的人发放宣传册子,有很多酒店房间里也放着《圣经》,也有很多人声称自己的基督教徒,但是却很少去教堂。很多的教堂都从事类似于非政府组织的服务,比如教学语言、教友之间相互帮助、为新来的人提供生活服务帮助等,以此来发展新成员。总的来说,资本的唯利是图与教义中上帝的慈悲为怀与众生平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堂成为了教徒的心灵归宿之所,教徒在精神与现实的冲突中寻找平衡,基督教成为平衡唯利是图的资本行为造成的社会后果的重要力量。然而,这种平衡导致人格分裂:一会是魔鬼,一会是天使。魔鬼在教堂中忏悔完之后,便放下了精神包袱,重新回到现实中行恶魔之事。或者是现实中的失败者,回到教堂中寻找精神安慰,成为逃避或者脱离现实者。无论如何,都是精神与现实的分裂。
伊斯兰教,大多是统治社会,或者政教合一的。因为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因此其教义与现实对比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人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强大的教义确定的各种规则和限制中。在资本统治的世界中,伊斯兰教统治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而又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以中东为例,要么就是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要么就是美国的眼中钉,比如伊朗、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曾经的利比亚。无论是哪种伊斯兰教国家,共同的特征就是宗教统治下的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因为有石油天然气的资源而成为高收入的富豪国家,但是却不是发达国家。
在佛教统治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佛教出世的态度,基本就没有发达的。人们主要都在追求精神生活,而对物质生活比较淡漠。这种看似高雅的追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人们辛苦劳作创造出的一点点财富,全都贡献给寺庙,奉养僧人,而劳动者却都过着苦日子。大家的追求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僧侣,这样还有谁去搞生产活动呢?不生产,社会就不可能有发展。中国西藏解放前还处于相当于奴隶社会的农奴世代,即使在今天,藏传佛教在西藏还有大量的信徒,相对于内地,这些信徒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要淡漠的多,而西藏也成为很多发达地区成功人士追求心灵救赎的圣地。看似相同,其实迥然。一个是从小被教育熏陶以至于从未想要物质生活,一个是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自然追求。
中国的道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同在于它是多神教,这一点与佛教相同,没有主宰世界万能的主。与佛教不同之处在于,道教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不过道教强调的是道法自然,人要顺道而为,不能逆天而行。不过,道家在中国从来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中国一直都是世俗社会,即使有些皇帝崇尚佛教或者道教,但终究是皇帝的爱好,而不是反过来控制皇帝。MKS主义与中国文化天然契合。既强调实践,不相信这世界有个主宰,也不相信世界有绝对真理,同时又强调与时俱进,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强调事在人为,努力奋斗,活在当下。这种通过实践把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的方式,算是找到了事物的本源,因为所谓的精神不过是人的精神,所谓的生活,不过是人的生活,精神与生活,从而精神与物质,本就统一于人。抓住人,就抓住了根本,抓住实践,就抓住了现实的人。真实的人一定是处于实践状态的。人的精神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的体现,精神与物质也就在实践过程中同步演化,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就生产出什么样的物质财富,也产生出什么样的精神活动。离开实践,天上不会掉馅饼,物质财富就不会产生,而精神也就仅剩下空想和幻觉。国家以MKS主义为指导,抓紧实践,不尚空谈,紧抓实干,精神和物质就会相互作用,不断自然演化,从而精神既具有了生命力。精神不再是如宗教那样统治世界,也不再是在世俗中失意的人逃避现实的场所,而世俗社会也不再是那么不庸俗不堪。毕竟大家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俗人,而一帮俗人竟然想脱俗成为神,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你可以提起千斤重物,但是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真实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幻觉,仅在想象中存在;一种就是假象,伪装成救世主的骗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