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反”中探寻事物的本质
(2023-08-31 18:22:57)
标签:
逻辑辩证法自反 |
以前在学编程的时候,觉得计算机很神奇,什么都能干,直到编了一个自循环程序。运行之后,程序进入死循环。最后只好断电,才终结了程序的运行。于是,程序虽然强大,却始终无法突破自身。我们也在程序的“自反”中发现了程序的局限,也通过断电结束程序发现了程序运行的载体和条件,使得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认识程序的本质。
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比如,我们看到的世界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外界作用于我们眼睛所形成的像。那么所看到的东西不仅与外界有关,与成像的眼睛也有关。那么,眼睛又是什么呢?我们只能用眼睛去看世界。那么,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自己的眼睛,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现实中可以镜子作为替代。镜子照出事物的样子,就类似于眼睛看到的。眼睛看眼睛,就可以用两面镜子互照来模拟,其结果就是每一面镜子中都出现无数面越来越小的镜子的图像,以至于最后小到看不见,类似于黑洞。这也是一个“自反”的例子。看似清晰的意识和外部的世界,却在意识与意识的对视中变成黑洞,提醒我们探索在眼睛所看到的感性确定性之外的世界。
关于“我”的概念,也是如此。在心理学中,“我”是一个很奇特的概念,当你思考“我”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思考“我”的我。我是思考的主体,我可以思考所有“我”之外的东西,唯独在思考“我”本身的时候,即“自反”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循环的困境。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发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秘密。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但是当劳动力自身成为商品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生产劳动力自身的情况。由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从而提供了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也就被发现了。劳动与劳动力商品也是一种“自反”。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又创造劳动力本身,从而形成一种自循环。劳动越勤奋,商品越丰富,劳动力商品就越便宜,从而劳动阶级越贫困,最终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
“自反”的例子中,其实就包含着事物内在的矛盾。发展着的事物,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否定自身的阶段,突破自身,最终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否定之否定,否定就是发展。一切都在变,只有否定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其实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就是说“只有变是不变的”。那么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逻辑的尽头就是对逻辑的否定——辩证法。
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比如,我们看到的世界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外界作用于我们眼睛所形成的像。那么所看到的东西不仅与外界有关,与成像的眼睛也有关。那么,眼睛又是什么呢?我们只能用眼睛去看世界。那么,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自己的眼睛,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现实中可以镜子作为替代。镜子照出事物的样子,就类似于眼睛看到的。眼睛看眼睛,就可以用两面镜子互照来模拟,其结果就是每一面镜子中都出现无数面越来越小的镜子的图像,以至于最后小到看不见,类似于黑洞。这也是一个“自反”的例子。看似清晰的意识和外部的世界,却在意识与意识的对视中变成黑洞,提醒我们探索在眼睛所看到的感性确定性之外的世界。
关于“我”的概念,也是如此。在心理学中,“我”是一个很奇特的概念,当你思考“我”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思考“我”的我。我是思考的主体,我可以思考所有“我”之外的东西,唯独在思考“我”本身的时候,即“自反”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循环的困境。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发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秘密。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但是当劳动力自身成为商品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生产劳动力自身的情况。由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从而提供了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也就被发现了。劳动与劳动力商品也是一种“自反”。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又创造劳动力本身,从而形成一种自循环。劳动越勤奋,商品越丰富,劳动力商品就越便宜,从而劳动阶级越贫困,最终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
“自反”的例子中,其实就包含着事物内在的矛盾。发展着的事物,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否定自身的阶段,突破自身,最终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否定之否定,否定就是发展。一切都在变,只有否定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其实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就是说“只有变是不变的”。那么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逻辑的尽头就是对逻辑的否定——辩证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