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演绎的逻辑
(2023-05-28 16:33:02)
哲学发展了几千年,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流派,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下。
围绕着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唯心主义者认为所谓的世界,不过是个体的感觉,离开了感觉,便什么都不能确定,离开了感觉的所谓存在就都是想象和猜想。至于感觉是怎么形成的?感觉之外是什么?唯心主义者都不太关心。由此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怀疑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感觉,认为万物动皆不过是心动,因此也强调修心,强调心不为万物所动。怀疑主义认为感觉之外是不可知的,康德称之为“超验”的自在之物。这个超越感觉的自在之物,为上帝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演化为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感觉之外超自然存在。
沿着感觉,沿着意识对感觉之外事物的体验这条线,发展出了科学。所谓的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强调的是实证,即经验验证,沿着实证这条路径来探索客观世界。沿着实证这条路线,科学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和生存的能力,但科学发展始终局限在康德所说的先验范围之内,即绝对时空框架之内。所有的科学定律,都试图证明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永恒的存在。相比于上帝那种超越一切的永恒存在,科学规律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都要差很多,但是努力的方向无疑就是证明上帝那种大一统的存在。物理学研究的方向就是寻找统一的粒子——上帝粒子。相对论的突破,就是提出了相对时空,从而颠覆了整个物理学。但是这种突破,只是突破了外部世界的时空,并没有突破思维中的时空。在思维中,依旧在寻找某种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发现意识并不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且还是一种参与决定存在状态的力量。意识不再与外部世界相对立,而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主观意识本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发现足以否定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研究,虽然强调经验,以实证作为依据,但在思维方式上追求的却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沿着这种思维方式必然误入歧途。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在自然领域。自然界因为变化缓慢,相对于研究者而言,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的永恒状态,因此,按照这个思维方式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也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地球之外的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规律,都是一个未知数。相对于社会,自然科学这套研究方法的缺陷就非常明显了,以至于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至少达不到自然科学的标准。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变化很快,尤其是意识作为人的重要特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文明发展表现出快速演进特征。普遍和永恒的规律根本不存在,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缺陷显而易见。
科学,可以说是半拉子唯物主义,因为应用在自然界是比较科学的,而应用在社会,则显然是不科学的。其中原因,就因为没有坚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在自然科学上是比较科学的,也并不是因为形而上学本身是正确的,而是因为瞎猫撞见死耗子——碰巧了,自然界演化的长周期以及人类局限于地球的有限空间,与形而上学基本一致。只不过一换社会科学,形而上学就显出了主观的原型。
真正的唯物主义,首先相信感觉之外客观世界的存在,而且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次,沿着唯物这条路径,发现意识和客观世界具体联系的方式——实践。因为离开了实践,主观和客观就成为两个纯粹的名词,而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只有在实践中,主观和客观才会发生具体的联系:一方面主观反映客观;另一方面,主观又在改造客观。这就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含义。实践,正是在现实中落实唯物主义的体现。因此,实践是真正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离开了实践,唯物主义就难免成为一种形式。最后,沿着实践的路径,就会发现一切具体实践活动都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实践中主客观完全容融合在一起。每次实践活动都是不同的,不存在永恒不变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才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才可能真正坚持唯物主义,从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为一个整体。
严格地说,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都是我们思维所相信的东西,都是思维看待世界的方式。按照康德的看法,都属于先验的范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你有什么样的先验,也就是先入为主的观点——带上什么样的有色眼镜,就能看到什么样的现实。如果你相信上帝,你就能从现实中找到上帝存在的依据,虽然别人不一定承认;如果你相信形而上学,就会去在现实中寻找那永远不变的永恒。但是,只要你抱着这种信仰,就一定会在现实中不断碰壁,从而要么退回自己的主观世界,要么改变自己的最底层的信仰。一句话,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唯一能纠正你的,就是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实践的现实性与真理的永恒性。所以,所谓的真理,一定是有前提条件的。只要条件成立了,真理揭示的结果就会出现。追求绝对真理,那就是绝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