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一点体会
(2023-03-28 16:24:03)
标签:
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 |
最近在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因为其中的一个概念,引申到研究无限与有限问题,读张洪与庄严的论文《哲学无限与数学无限》。这篇论文对无限与有限这个困扰哲学家和数学家几个世纪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读完深有感触。其中一个感触最深的,是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解。
通常我们的思维都是形而上学的,自然地会用形式逻辑的方式,而不是辩证法的方式。形而上学就是用静态的观点看问题。这很符合思维的自然特性,但是却不是事物发展的本来样子。因此,虽然我们很努力地用辩证法的方式看问题,但总还是不知不觉掉入形而上学的陷阱。
关于有限与无限问题的形而上学陷进,就是把思维中的对于无限的想象,认为是真实发生的过程,从而追求真实的无限。因为无限只是想象,现实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有限的,因此无限也就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要在现实中寻找无限,自然就会陷入悖论——无法通过枚举实现穷尽无限,也就是不同能通过有限的方式实现无限。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数清无限的事物呢?如果要数清,那就代表无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没有止境的过程,这就回到了辩证法——一切都是在动态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世界不断地生成和发展,永无止境。
这使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从想象到现实的过程中发现的。通常,我们的感觉有“同时”的概念,就是在一个时刻,这个世界处于某种状态。即使你不知道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只是一种看似公理一样的猜想,在思维层面无法否定。但是,如果沿着实证的路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所能确证的,就是感官的感觉。光线是目前已知速度最快的物质,但也是有速度限制的。那么,对于遥远的距离,当物体的光线进入你的眼睛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已经是一段时间之前的物体的样子了。实际上你是看不到现在物体的样子的。如果精确度提高,就要缩短时差。当时差为0时,那么光线运行的距离也就为0。因此,你所能感受到的同步距离也就是0,意味着你不可能知道“同步”世界的样子。所谓的同步,就只能是一种想象而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如果唯物,那么这就是逻辑推导的结果。爱因斯坦借此打破了绝对时空,认识到了时空一体性,发现了相对论。
这里,我意识到了建立唯物辩证法思维的困难。绝对时空已经成为一般人思维的底板,都是通过底板看问题,要反思底板非常困难。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带偏见,从事物本身出发,从其内部矛盾中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比如,马和驴结合生了个骡子,有点像马,也有点像驴,但是无论是从马还是从驴的角度看骡子都有问题。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从骡子本身的特点出发看问题,因此就要从一个虽然与马和驴相关的,但又是全新的角度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并且勇于创新。如果我们发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我们一定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而是主观地从某些原则和逻辑出发,只有在思维中和纯粹的想象中,矛盾的对立才是不可调和的。要做到唯物辩证法看问题,自身修炼,提升自身修养是前提条件。
前一篇:实践观
后一篇:人工智能会统治人类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