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是如何演变为双标的
(2022-05-29 07:25:03)
标签:
普世价值双标理想世俗 |
今天读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演讲稿。通篇都是普世价值,满满的正能量。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读其演讲稿的时候,脑子里不停地浮现出这样的问号:美国谴责中国的这些点,他自己是不是也在干,甚至做得更过分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派,使得看完演讲稿之后,只有一个感觉,有些即使讲得有普世道理,但也觉得这话从美国口里讲出来听起来特别别扭。普世价值不是普遍适用的么?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对美国的宣传,对于很多宣扬普世价值正义感满满的人,尤其是网络大V,感觉也颇为类似,总有一种虚假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一旦当你把说话的内容与说话的人对应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强大的反差。如自己或者家人移居美国的反美人士,被曝光后声称自己“反美是工作,在美是生活”,这话虽然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但是却觉得很真实。
为何普世价值在现实中演变成了普遍双标?因为普世价值本来就只能存在于形而上的意识之中,一旦回到形而下的现实,必然就成了双标。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价值,自然也是超越时空的。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普世”,而现实却是形而下的,普世价值一旦落地,必然就变成号称者口中的普世价值,成为被号称者定义的价值,从而失去了普世的基础。现实中的普世价值只有两种命运:要么变成带有号称者属性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变成个人眼中的普世价值,但却不被其他人认可;要么就变成虽普遍认可但却只说不做的纯粹口号的普世价值。还有一种命运,真正相信普世价值的人,就会践行普世价值,而不是把普世价值挂在嘴上。可惜因为不宣传,寻常情况下难以得见。能够得到世人普遍认可的普世价值正是这种做的,而不是说的。
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在现实中必然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具体的号称的普世价值。双标是必然,否则就无法落地,因为一旦落底,必然依附于有形的个体,从而带上主观色彩。作为理想的普世价值,只能存在于美好的希望之中。在追求普世价值的道路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与理想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双标普世价值,而双标普世价值正是普世价值的现实形式。这就是世人常感叹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超越利益的普世价值,在现实中却一定要服务于具体的利益,才能有价值和存在下去。这就是我们为何能在现实中看到普世价值,也是世人口中的普世价值的真是面目。纯粹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世人的理想。那是神的世界,不是世俗世界。
《道德经》云,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事。看实质,还是要看做,而不是说,或者把说本身看成做的一部分,就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比如对于某些言行不一的普世主义者,你把他看成“普世价值宣称者”,或者“口头普世主义者”,自然就是言行一致,对得上号了。普世价值,朴实无华,本无普世之名,人心就是这杆秤。人们心中的普世价值从未双标,双标的只是号称的普世价值。只有当普世价值成为号称者利益的遮羞布和忽悠工具的时候,才会成为他人眼中的双标。
前一篇:观察者效应在宏观世界的表现
后一篇:五维空间的样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