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者效应在宏观世界的表现

(2022-05-27 21:10:35)
标签:

量子理论

观察者效应

马克思主义

科学

三观

观察者效应是在量子世界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意思就是事物本身是处于叠加态的,也就是两种状态的混合体,比如电子自旋同时处于左旋和右旋两种状态的叠加,薛定谔的猫同时处于死和活两种状态的叠加,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事物却是一种确定的状态,比如电子要么左旋,要么右旋;薛定谔的那只猫要么死,要么活,其中的原因就是观察者的观察干扰了这种叠加态,使得事物从叠加态坍缩为一种明确的状态:左旋或者右旋,死或活。因此,量子理论认为,观察者的观察活动会影响事物本身。不过,通常认为观察者效应只是存在于量子微观世界,在我们直觉到的宏观世界并不存在。然而,为什么我们观察微观世界会存在观察者效应,但到了宏观世界就消失了呢?这种结论从逻辑上讲不通。
观察者效应,从本质来说,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能脱离我们的观察,我们通常认为的有一个完全独立于主观之外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无法进行科学验证。而所谓的科学验证,也只是在作为主观观察对象的客观世界层面的验证,完全独立于主观的科学验证是不可能的。观察者效应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客观世界只是作为主观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既然如此,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也只能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也应该存在观察者效应。那么,宏观层面的观察者效应是如何体现的呢?毕竟我们的直觉一再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客观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你无论怎么观察,想象,设置干预,都很难改变现状。现实就是现实,我们只能服从,却无法改变。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也许换一个思路,就会有新的结论。所谓的不可改变的现实,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感觉灵敏度比较低造成的?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的观察其实已经对现实造成了干扰,影响了现实的形成,但是因为不能被我们的感觉系统所察觉,从而造成现实不受观察影响的感觉?实际上科学已经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古希腊哲学家赫利克里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两次踏进河流,看似相同,其实已经不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证明了这个世界的瞬时性。他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现在。所谓的现在,是与主体感觉密切相关的。对我们眼睛而言,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那么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现在就与眼睛的灵敏度密切相关。如果灵敏度是1纳秒,那么现在的空间范围就是光速1纳秒所运行的距离,如果是10纳秒,那么对于人来说,他所感觉到的现在就是10纳秒光速运行的距离。虽然有时间差,但是因为眼睛感觉不到,就会把它当做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科学意义上的现在。如果要回到理论意义上的纯粹的现在,那就是0纳秒,那么这个空间距离也就是0,也就是是说,纯粹的现在在空间上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其实每一瞬间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观察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一部分。而所谓不变的现实,不过是观察者灵敏度的体现。
科学对于现实的意义,就在于拓展了人类的感觉器官,提高了人对这个世界感觉的灵敏度,从而揭示出一个直觉通常所不能觉察的世界,表现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运行规律。但是,科学的发展并没有超越人类的感觉,只是提升了人类的感觉。所谓的科学的验证,所依赖的工具最终还是人类的感觉器官。唯一的区别,就是把微弱的变化信号放大到人类感官能够感觉到,从而确认事物的变化。所谓的科学发展,无非是不断提升放大信号的水平,或者拓展人类的感知范围,比如超声波、紫外光,揭示更微观尺度上事物运行的规律。科学发展无止境,但却永远超不出人类感觉的范围。
既然观察者效应在宏观世界也存在,那么,观察者是如何影响现实世界的呢?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现实。显然,就算是处在同一个环境,不同人眼中的现实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看到的现实必然是所为客观世界对其主观世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显然与个人的主观世界密切相关——比如三观、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观察者自身决定了他所看到的现实。
第二个方面,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自然的,人类文明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决定了他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类改造世界,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
观察者效应的宏观体现,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的进步,不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