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精髓
(2022-05-17 21:10:26)
标签:
中庸极端适度 |
中庸之道被作为民族糟粕骂了一百年,直到现在也有人常常在批判中国的中庸文化。但究竟什么是中庸呢?一般的理解就在于其表面意思。许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没立场、和稀泥,和道家的“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的出世哲学混为一谈,认为中庸就是教人平庸。然而作为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如此简单和不堪,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在《中庸·章句》中,宋代大儒朱熹借程颐之口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一句话道出了“中庸之道”的本质,那就是不偏不倚,既不缺少,也不过头,简单地说就是“适度”。
《中庸》对中庸的说法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因此中庸的正确解读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体现的是思维与实践的关系,也是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思维是按照形式逻辑展开的,概念都是非黑即白,要么是,要么不是。A不能既是A,又不是A。然而,现实中几乎找不到与概念完全对应的事物,差不多都是混合体。比如,你找不到100%的纯金,即使24K的金子也是含有杂质的,只是纯度比较高而已。再如经济学常用的市场与计划的概念,二者是对立的,但是现实中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市场与计划的混合体。即使美国这种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也有一些国有企业,政府对于企业也有严格的管制,例如限制企业与华为做生意。德国采用的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法国的国有企业势力更大。所以,无论你是否承认,形式逻辑只存在于那我们的思维中,只是我们思维的方式,现实却都是混合体。要解决现实问题,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辩证法。看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绝对,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否则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碰得头破血流。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做事。要善于做思想工作,求同存异。经验的重要性就在于此,理想主义者的灾难也在于此。“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其实就是想与做的结合——”执其两端“是划定范围,确定原则,不能出这个圈;“用其中”就是在范围之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一个政策要想落实效果好,就要体现这样的思路。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中庸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庸之道要求作为主体的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做到中庸之道,需要我们摆脱舒适的形式逻辑思维习惯,面对现实,做大量艰苦现实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纠正认知。有些人能力不足或是态度不认真,做事只求马马虎虎,能交差就好,那就是“不及”,当然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过,还有一种人,能力太强,或者态度太认真,做事完美主义还不够,力求要做到十二分好,这样的人不比前一种人少。他们当然也不能算中庸。要做到“中庸”,就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升境界。如果被人说是“中庸”,应该感到很高兴,毕竟要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前一篇:世界透现在感觉的缝隙中
后一篇:问题导向下解决问题的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