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公平的对话
(2022-05-03 09:42:52)
今天早晨送孩子去上学,我背着他的大书包,让他拿着装着我的物品的小包。他问我“你的东西为什么要我拿?不公平”。我反问他,“那我为什么要拿你的大书包?”。他不吭声。我又问他“我拿着你的大书包,你拿着我的小包,你觉得公平吗?”他说,“公平,因为大人拿大东西,小孩拿小东西”。一场简单的关于一个具体
公平问题的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赶紧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小孩的公平理念具有典型的西方思维特点——简单直观。所谓的公平,就是个体主义的各归各,井水不犯河水。当我启发他我也在帮他,而且帮得更多,只是他没注意到的时候,他意识到有些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仅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付出的多,每个人都觉得不公平,因此是否公平需要跳出当事人的视角,转为旁观者视角。当我问他我拿他的大包是否公平时,他的视角又更进了一步,就是公平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大人拿大包、小孩拿小包。类似于体育比赛分少儿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看似不公平,其实是使得公平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俱进。
一个更让我好奇的问题是:孩子对于公平问题认识的过程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快速进化的?最初孩子对公平问题的认识虽然是由具体事情引发的,但他很快进入抽象层面的理解——公平。当我以各种具体情形向他提问的时候,他在对具体情形作答的同时,不断修正对抽象“公平”概念的理解。但是,很显然,这种理解不是深思熟虑的,而是被不断丰富的事实引发的直观感受拓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把公平的概念与公平的事实对照,建立起包含丰富印象的公平概念。人类的思维方式都是如此,当我们在说一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对应着每个人不同的经验感受的,因而虽然抽象层面的“公平”二字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心中的意指其实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在辩论的时候经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原因——看似相同,实则各异。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我们感受的,但是语言和文字其实又是难以准确表达我们感受的。只有有相同经历的人,才有可能比较理解对方真正的意思。如果门不当户不对,基本就是鸡同鸭讲,说不到一块。准确地说,我们之所以能沟通,是因为共同的阅历、情感和世界观,而不是道理。三观合的重要性在此不言而喻,同志也饱含深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