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摄影比赛获奖作品事后被指认经过软件处理(即PS)之事时有发生,近日的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被业内人业发现并批评将野生动物“放入”本没有动物的大自然照片中,招致广泛的声讨。
过去,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新闻摄影作品不能更改,应保持它所纪录的“历史性瞬间”的真实性。如今,随着电脑处理图片软件的普及,高手层出不穷,不仅艺术性的照片“修片”泛滥,新闻照片也有摄影记者为了图片效果“铤而走险”。
人们对PS图片似乎都存有同识:深悟痛绝,但有些人却对PS乐此不疲。据一位摄影界人士说,摄影比赛中的“艺术类,纯粹就是PS的避难所”。我没有研究过摄影比赛的章程,不知是否都有禁止PS的限制,还是仅对新闻类的作品有限制,艺术类具有豁免权。其实,即使是艺术类,是否也应厘定清楚什么是“艺术类”,是可以任由摄影师天马行空“艺术性地创造”,还是仅仅是将生活展示得“更为艺术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存在本质的不同。
近来,似乎还有一种新倾向,PS不再简单地被看做“修片”,而是将电脑处理图片看成“数码暗房”,
原本拍摄、用光平平的图片,经过暗房处理而“容光焕发”,乌鸦变凤凰。据《中国摄影报》今年的一篇头版报道,国外确实有这样的公司专为摄影师们提供服务。一些摄影记者拍摄图片后,不是第一时间传给所供职或供稿的媒体,而是传给图片处理服务公司,经过影像增效,然后才发送给媒体,然后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报刊杂志上。近日看过一个国外流行的软件编辑视频,发现视频上介绍的处理图片手法完成后的作品,似乎与一些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有极其相近的风格,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摄影图片,还是摄影绘画?让人茫然。
摄影存在的意义不需要探讨。如何维护摄影的尊严,是我们在数码时代面临的考验。
我们是否可从三个方面来下手:制度、手段和处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的反感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修片”上,即为画面“添加”、“删减”元素。那么是否可在摄影评奖、比赛中,增加祥细的条款,明确指出,在哪一类作品中,严禁使用PS。在没有明确规定的类别,则意味可以使用,比如,专门设立“艺术性创造类”,鼓励有才华、有想像力、有创造力的摄影师去“创造”他能构想出的作品画面。
在摄影师投稿参赛作品时,必须同时附上一份签署的责任协议,保证自己的参赛作品没有经过PS(可允许PS的类别除外)。
最后,如果有摄影师的参赛作品(不论获奖与否)被确认PS过,必须采用类似国际田联对兴奋剂处罚的方法,该摄影师几年内不得参加该项比赛,严重者,终身“禁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项摄影评选、比赛的威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