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创新杂谈 |
分类: 摄影笔记 |
看蒙敏生的“公仔”系列摄影作品,心里是种庄重的感觉。白毛女、张思德,这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全由“公仔”扮演,却没有任何戏说之意。不论从人物神态,场景布置,甚至于背景的设计,都与人物和现场气氛配合的很完美。蒙敏生在上海出生,后移居香港。他曾在电影厂短暂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摄影。作为香港著名的“左派”摄影家,蒙敏生喜爱拍摄革命的场景。他的摄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五十年来忠诚地用镜头去反映下阶层人民的生活。这组“公仔”系列,据称是在60、70年代,大陆的革命人物公仔在香港的国货店出售,蒙敏生先生用这些公仔摆出相应的造型来“重现”历史场面,或者展示爱国情景。这些画面,角度、构图、用光都极为讲究,风格近似当时国内的文宣摄影作品。从中,也可看过老一代摄影家对摄影、对社会、对人生的严谨态度。蒙老已于去年在88岁高龄逝去,他拍摄的“公仔”照片表达出对祖国的眷恋与思乡之情。
如今看到这些照片,出生在50、60年代的我们,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是年幼时最清楚的记忆。它们和我们当时的年纪吻合,如今我们已开始或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所以这些用公仔记录的人,记录的事,更有亲切之感。这些公仔和我们幼年时留存的记忆相匹配,恰好代表了我们曾生存的那个时代。
李洁军,广州《新快报》图片中心主任,近年来开始用玩具兵重现经典历史镜头,如美军攻占硫磺岛,沙飞镜头中的著名场景《八路军战斗在长城边上》,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珍宝岛保卫战等。
李洁军的作品,与蒙敏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选用了“公仔”或者大陆所习惯称谓的“玩具”来代替真人,追求场面的“真实性”,避免“假”的感觉。从题材上来看,蒙敏生的作品涉及面较广,而李洁军则重在“复制战争”,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作品的背景亦尽量回到事件发生的地点去拍,比如他在复制沙飞镜头中的著名场景《八路军战斗在长城边上》时,专门请教沙飞的女儿,而且找到了当时事件发生的地点去拍摄。在细节上,他也追求“视觉上”的真实。他的作品,重在以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解读历史。
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总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英国业余摄影师麦克·辛普森用儿童的“乐高”积木玩具来重组20世纪摄影大师镜头中的经典瞬间。他的“乐高”摄影作品,不求细节的“真实”,而求外在的形似和传达出的新含义。读者在看作品时,没有被“欺骗”的感觉,从人物、场景,一切都是假的,从始至终,读者看到的都是“乐高”玩具。
麦克·辛普森的作品从全新的角度让读者用或“戏谑”或调侃的态度来认识历史,反应出新生代对历史的反叛。在他重现的罗伯特·卡帕拍摄的“倒下的共和军战士”中,那位倒下的士兵穿着吊带西裤、打着领节。
美国著名摄影师艾迪·亚当斯1965年2月1日在南越西贡拍摄的政府警察局上尉警官阮隆正在开枪击毙一个被认为是越共的嫌疑犯的照片,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麦克·辛普森在重现这个经典瞬间时,故意选用了一个面部略带微笑的乐高玩具人做那个被枪杀的越公嫌疑犯。他认为,艾迪·亚当斯的原作看上去比他的乐高模仿作品太过于压抑。乐高作品中嫌疑犯的笑脸让现场气氛更轻松。
李洁军是军人家庭出身,他的“军人”情节,让他对战争有特殊的“嗜好”。麦克·辛普森则从小就喜欢乐高玩具,长大了,也自然将手中的玩具变成了摄影的道具。
从蒙敏生、李洁军,到麦克·辛普森,年龄的跨度上,他们算是老、中、青三代,从地域上,他们是港、中、英三地。我们不难从中看,三代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他们在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其摄影作品产生的不同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