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2019-03-27 20:24:00)
标签:

旅游

桂林兴安灵渠

铧嘴

大小天平

分类: 东看西游

  离开富川,上了高速,我们去往桂林的兴安。这一段高速是广西境内南经最短的路段,就是说我们往北走,要先出了广西往西拐时,还要再进广西。

  我们要的兴安,灵渠所在地。在中国基本上都听说长城,但作为中国第二大奇迹的灵渠倒很少有人知道和了解。就是我们同去老李同志到过好几次了,也是对灵渠半懂半不懂的。没到这里来时,我只知道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把整个中国的水系串连在一起。但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我十分不懂。

  在兴安,灵渠穿过整个县城边上,在好多地方都可有灵渠的标志,可以看到修筑上千年的灵渠还汩汩的流过兴安,如果不是路运发达的话,灵渠的使用还是很多的。至少在兴安1956年左右才没有使用灵渠了。这是我们在灵渠公园里看到的。

  灵渠公园有很多个入口,我们跟着导航洽巧走到了当地人经常出入的入口,但被眼尖的看门人看出来了,他十分热情的介绍我们进入景区,但也十分巧妙的收取了我们的门票——而且没有给票据。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战国后期,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这张图十分清楚的介绍了灵渠是如何走向的。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铧嘴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渼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这是当初设计灵渠时的水斗——水平仪。下图看到的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四贤祠里。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美龄亭。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大天平、小天平连接铧嘴下游以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

    小天平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大天平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灵渠分为南渠和北渠,南渠全长33.15公里。可分为4段: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湾陡。渠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说的秦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开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临湘江,传说修筑时曾两次失败,到第三次将渠线移到飞来石左侧才得以筑成。第二段自大湾陡,穿过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岭太史庙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这一段全线均为开挖的渠道,穿过太史庙山处深挖约30米,长300余米。这一段的开挖,工程十分艰巨。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桥有砚石水汇入,流经灵山庙,至赵家堰村附近汇入清水河,以下即称灵河。这一段长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扩宽而成的,同时增加了渠道的弯曲段,以减缓坡降。第四段从清水河汇合处起,经鸾塘、车田、到灵河口汇入大溶江处止,通称灵河。长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汇入,水势增大,河面宽阔,水面宽25~50米,水深0.6~3米。这一段除黄龙堤附近曾开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为天然渠道。

    这是南渠,兴安县为了美化环境和保护南渠,修筑了灵渠公园,我们离开灵渠公园时,就看到许多当地人在此锻炼。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如果按百度上解释的陡门看,这个徒门完全不能满足当时大船的运力。这个陡门是南渠有第一个陡门。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水涵又称田涵、渠眼,或称塘孔。设于堤内,块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严震直修渠时,建有灌田水涵24处。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陆续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进水闸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湾陡以上尚有7处,北渠有2处。

  堰坝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种栏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或积水推动筒车的设施。现今能见到堰坝有两种:一种是由石块砌成的半圆形堰坝,与石砌陡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塞陡用的是陡杠、陡筚,而塞堰用7块长约5米,宽约0.3米的扁平方木作为闸板开关。

  秦堤指从南陡口到兴安城区上水门街口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约2公
里长的堤岸。民国时就定名为秦堤风景区。秦堤风景区大体可分为
3段。最初的一段由南陡口起至飞来石止,堤岸顶面较宽,一般都
在5至10米之间,高出水面1米以下;自飞来石至泄水天平一段,堤
岸临近湘江的石堤高悬水际,危如累卵,渗漏特别多,最易崩塌,
称为“险工”,现用水泥巨石砌筑,堵塞了渗漏之处,堤基已经稳
固;由泄水天平至上水门口,堤顶一般宽约3米,底宽7米,高约
2.5米,这段渠堤,原来只有巨石砌筑临河一面,现已不断修整加
固,两面均用巨石砌筑,并以水泥铺路,在堤南对岸近几年来劈山
筑成水泥公路。
  
  广义的秦堤,是指从南陡口至大湾陡止,全长为3.25公里。从
接龙桥至大湾陡一段,秦堤两边都用条石砌筑,宽为2米,高为1.5
米。现保存完好。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灵渠里的其它建筑——飞来石。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四贤祠里的四位贤人——李渤、史禄、马援、鱼孟威。最晚的都是唐朝人。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这位是伟大的修筑灵渠的史禄。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灵渠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寺庙,香火很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都没来得及去看。伟大的灵渠流经了兴安,流过了千年,留下了伟大,也留下了许多典故,小桥,寺庙,更有传说了千年的故事。传说桂林米粉就是出自修筑灵渠之时。当时为了修筑灵渠,从北方调来了大量民工,他们来了以后,一要克服当地的水土不服,二就是克服饮食上的不习惯,因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喜爱吃面条,而当地米多面少。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稻子脱谷后磨成粉,用米粉做成面条,这就是有名的桂林米粉的由来。米粉也成了当地乃至整个广西的名吃。广西人每天早晨必吃的米粉,就是这么而来。

  当年的北方人给桂林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在当地一直传颂着。尤其是当地有名的水街,到了晚上非常热闹,可惜我们的时间很短,没有来得及多转转。


  灵渠景色。可惜天气不算好,否则这傍晚时光的晚霞会是十分美丽的。
慢慢悠悠游广西(97)桂林兴安灵渠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