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九如堂,我们继续往村子里走。竹山村是一个围着的村子。村中间有一个水塘,这些老宅子就围着这个水塘盖了起来。我们绕到了村子的南面,临出门时问九如堂的女主人,还有其它的宅子在哪,她说,那些宅子都不如我们的宅子好,破损的挺厉害的。
的确,我们来到了赞府第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她的话了。赞府第是清朝油行公陈均提的故居。陈均提主理油坊,被称为“油行公”。他经营的同盛油行,垄断花生产区10000多平方公里,产出的花生油运往北海转运省港,对地方和政府都有一定贡献。赞府第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由主屋三排及附属屋构成,建有炮楼、门楼、花厅、花廊等。赞府第的牌匾有“赞府第”、“文魁”等。
我们进得赞府第时,见一道大门处有一老妈妈在洗衣服,我见她扭头看我,我进门向她点头微笑,说,我想进去看看。她点头让我们进来。好大的一个院子,只是看到介绍里的那些建筑设施什么的,已经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大厅一间,位于院子的正中,上用红纸贴着“文魁”,旁边有一些偏房,在它右侧的还在,其它的都只剩下段壁残垣。但仍然可以想象当年它的宏大壮观,显示着当时建成时的繁荣。细看这所宅子,关截墙上有打的洞,剩下的墙上破损的比较整齐,我有些猜测,估计跟当年村子的当权人物占用这所宅子有关,只是猜测,没有凭证。但从九如堂的宅子里就可以看出,这里也难逃九如堂被征用被公用的命运。
我们在山西汾水县的看那些老房子的时候,比这些要气派多了,好几个大大的院子、小楼,破损的十分严重,家里的人没有说原因,只是说没有钱进行维修,其实背后的原因我们大概能猜得出来,刚解放时因为农民穷,没有房子住,就分给了贫农,等这些人有房子住时,他们搬了出去,几十年时间过去,这些帮他们度过困难时期的老房子也没有了样子,且由于这些人的不保护,甚至破坏,造成了老宅子加速破坏,这不是一家人几家人居住一下的破坏,而是人为的怀了仇恨的破坏,可惜这些老宅子,要想再看到它们恢复,真要象海南琼海的蔡家宅一样,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国家拨钱进行维修了。否则的话,自己掏钱维护,成本太高,还不如买楼房合适,且住的舒服,这些老房子现在只具备观赏和研究的价值,对当年的主人来说有价值,但现在主人们早已不知所在,只落下这些老宅,沧凉的折映出当年的繁荣。
赞府第的西侧紧贴着的就是一所楼房,不知是何单位,使得这个宅子更显得局促和拘谨。
再转过来,我们来到了村子的北侧,见有村民们闲坐在路边,问三德堂,村民们手一指,绕过去就是。我们绕过去,果然,一所大宅子出现在眼前,三德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