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记了是从哪里看到的钦州竹山村古建筑群的,只是捎带着看了一下之后,我上网一搜,很有历史的地方,引得我不得不马上想去看看。这古建筑群,是在清朝中晚期分别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盖起来的,各种府第,各种堂,非常有意境,充满着好奇。在一个村子里能建造起那么多的府第,且不是一家人,但都是一个族姓的,确实非常少见。
这些老屋子的主人,从政府官员,到做生意的,涉及到当时富人阶层的方方面面,那是延续了乾隆年代的富足阶段,在乾隆年间,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许多朝庭不收税,当时的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安定。可以说生长在乾隆年间的人是很幸福的。他死后的近五六十年间,虽然国力衰减,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顺着惯性往前发展。
十八世纪后期,虽然在南方地区,尤其是两广地区有太平天国运动搅的天昏地暗,但他们只能算流寇,并未在一个地区长驻,倒是天津等地被太平天国占领多年,至於口音仍然带着安徽一带的口音,与它相近的地方完全不同,有人很纳闷,天津离着北京就一百多公里,口音相差着十万八千里。
正象网上许多人说的,从那蒙镇往竹山村的道路实在太烂,很不好走,可从网上还得知,这一带的风景和村落又是最漂亮的,难怪即使道路很烂,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在竹山村里打听三德堂非常容易,见我们打听路,每个村民都会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怎么进到村子里。这个村子确实上个非常有份量的村子,从远处看去,房顶上都是灰乎乎的老式瓦盖,青色砖墙,一看就是多老房子。进村子的小路不宽,房屋和道路两侧长着在其它地方见不到的竹子,风一刮过,竹节相撞和竹叶飘散吱吱嘎嘎的响声,很壮观,难怪村子起名叫竹山村。
停好车,我们往村子里走,打听着三德堂和九如堂。先是问路人,路人大多都是用手一指,喏,那边。我们走近老宅,先是一个漂亮的大院子出现在眼前,宽大的场院,高大的台阶大门,都显示着当年这个院子的繁华。进门来,见一老妇人带着一小孩正在场上晒粮食,我们正想往里走,她摆手不让,我们问为什么,她的白话听不太懂,反正不让进。我们只好进出来,拐过弯来。再问路人,九如堂,路人又是往后一指,我们方得知,这个院子不是我们要找的,但它的宏伟宽大,实在让人惊讶。
转过弯来,就是九如堂了。九如堂只是用红纸黑字写就,并没有象想象的那样挂着大匾,它的大门朝北开,进门是一个前院子,旁边往着人,我们跟主人打了招呼,没想到她很热情,见我们参观,就一起进到大门里来为我们讲解。
这是这个院子的女主人,儿子已经成人,在外边居住,她原来也在外边打工,见老宅子没有人管理,就回来居住在老宅子里。老宅子曾经作为村委会的办公所在地,墙面上还书写着当年的标语和标志,女主人介绍说,这里还曾经是大跃时时期的食堂,全村子的都在这里开伙吃饭,好在院子够大,能招得开。女主人回来以后,把属于自己家的这边就是这宅子的左侧这部分整理干净,因为这个宅子当年属于兄弟两人,一家一半。所以这宅子的另一半不属于自己家,但要修理和维护需要两家人共同商量,只是兄弟那家人的后代已经在不在此居住,也不同意维修,只好任由左侧的院子干净整齐,右侧的院子荒草漆漆,无人整理,败像毕露。这是我们所看到的非常奇怪的院子。
九如堂(朝议第)由清代朝议大夫陈帝伟(榜名陈文翰)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由主屋三排七和东西两侧包廊构成,九井十三厅布设,整个院落的地基由灰沙糖油混合筑成,砌体用统一规格的青砖、桁条、桷子,用统一规格的杉木,采用了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九如堂的牌匾有“朝议第”、“九如堂”、“文魁”等。
院子里没有见到牌匾,估计是家里人收拾起来了。老宅修建的非常结实,顶、檐、梁都精美漂亮,可以看到当年修建时费时和用心。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宅还是那样的大气稳重。前厅顶上有很精美的壁画,依稀可以看到上写着光绪多少年,其它的字需要仔细辨认。
九如堂
九如堂的第一进院子大门



院子的第二道门

老房子修的非常精美,屋檐下镶着漂亮的雕刻。墙上还可以看出当年被政府征用时的字迹。







与左院形成对比的是右侧兄弟的院子,渐成荒凉之态。



即将倒塌的老宅,看着让人心疼。

没在九如堂门口看到牌匾,倒是在进村前看到一位老人家门前挂着的牌匾,进得门来跟老人攀谈,但老人说的话我们完全听不懂,只好比比划划的进行交流。门上的牌匾上为宣统二年书就。
回来到网上查字典,才知道这个字念:lin
,在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多为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即享受国家津贴的人员,多为对国家有贡献者,其代表人物:冯凌云。他在广东湛江很有名气,尤其书法、诗词、楹联独具一格。但他的墨迹绝不投机变诈,与世道同流全污。

这是我们进村后进的第一家大宅子,后来听九如堂的人说,这家人当年是地主,难怪他家的院子那么大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