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如何认识奥巴马的

(2008-11-04 18:07:44)
标签:

奥巴马

美国大选

杂谈

 

    在全世界的惊诧、怀疑和期待中,47岁的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作为记者,我曾在采访美国2004年总统大选时邂逅奥巴马,他对我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当时,我被他的激情演说所震撼,在2004年9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国际版上发表文章《他可能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竞选集会纪实》,想不到竟然一语成真。


采访奥巴马不是美国官方安排
    2004年9月18号到10月2号,应美国国务院邀请,我去美国采访总统大选,去了4个城市——华盛顿特区、底特律、芝加哥、西雅图,最后从旧金山返回,期间采访了民主党、共和党负责竞选的官员,其他政党和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媒体的编辑、记者,也采访了大学教授和普通美国人。带领我们的是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的周书龙先生,一位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的资深外交官。
    9月24日,我们抵达芝加哥,入住希尔顿饭店后闲谈,周书龙说,民主党新崛起的黑人政治明星巴拉克·奥巴马正在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将在首府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也译作春田市)发表演说,强烈推荐我们去看看。
    “明天的活动不是官方安排,你们可以待在宾馆休息;另外,伊利诺伊州退休的参议员是民主党人,所以,这次竞选奥巴马十拿九稳。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们去看看,因为他和希拉里一样,是2008年总统大选的民主党候选人的有力竞争者。”
    在宾馆查了一番奥巴马的资料后,我决定去现场瞧瞧美国人的竞选集会到底是啥样儿的。
    我们乘车赶到斯普林菲尔德市工业园附近的棒球场时,奥巴马还没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在路口招呼每个新来的人,拿出印有奥巴马名字的蓝色标牌,递给大家,我也在左胸贴上一个印有巴拉克·奥巴马的标牌,看上去像个奥巴马的“粉丝”。
    12时30分,好多人坐在草坪上休息,只有几个金发孩子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奥巴马来了”,许多举着“奥巴马,参议员” 牌子的人欢呼起来,草坪上的人也围了过去,尘土飞扬,摄像机、照相机不断闪光。瘦瘦高高的奥巴马和人们握手、合影,笑得很灿烂。


奥巴马爽快答应合影
    两个小姑娘唱完美国国歌后,奥巴马登上了讲台。“6个月前,你们还都不认识我,还以为我叫亚拉巴马(注:亚拉巴马是美国一个州的名字,发音和奥巴马相似)。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芝加哥大学教宪法的老师,你笃信宗教,为什么涉足政治?因为我们都是美国公民,都是政治进程的一分子。但是我们的工作流失,我们面临困境,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我关心所有老人,所有孩子,所有工人。我不仅仅在社区里关注,还希望政府关注他们,因此,我涉足政治。 ”之后,奥巴马亮出了自己的许诺:“我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书,上大学,即使他的父母是穷人;我要让每个人退休以后都能领到退休金,过体面、受人尊重的生活。”
    20分钟的演说很快结束了,口哨声不断,叫好声不绝,人们不时高高举起手中的牌子,表示对奥巴马的支持。那些高喊支持口号的拥趸,大多数是白人。
    1时10分,奥巴马准备离开,人群开始渐渐散去。我见势立即冲上前去,截住正要离开的奥巴马,先是由衷地称赞他的演讲“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而奥巴马则笑笑说:“那真是太好了。”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时,脱口而出:“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我立刻逮着机会要求与奥巴马合影与对话,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招呼身边那个人高马大的胖子拍我与他的合影,然后还拿着我的相机问满不满意。

我是如何认识奥巴马的
    拍完照片后,同行的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和我开玩笑说:“还合影了,四年后奥巴马当上总统,你这张照片可值钱了。”前不久,邱震海还写信对我说:“想不到当年的一句玩笑话竟然成真。”
    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特写,发表在9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标题是《他可能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竞选集会纪实》,当时就敢这么些,可不是我前知500年,后知500载,纯粹是被他卓越的演讲才能所震撼,被当时的气氛所感染,被周围他的粉丝所感动,这才如此描述这个在2004年大选本来无足轻重的场面。

    因为这次邂逅,我才在奥巴马决定竞选总统时酝酿写作《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选举和美国政治文化》一书,有朋友建议说,你应该写《奥巴马传》,或者《我和奥巴马》,封面贴上你们俩的合影,这样的话一定会销路好,我觉得,写书要认真,不能拿和名人的合影来忽悠人,从而放弃写奥巴马的想法,而是专注于美国大选本身的波诡云谲,美国政治本身的明争暗斗。

 

奥巴马邀本报记者“一起见证历史”
    2008年5月30日,我整理文件时偶然翻出了几张四年前访美时拍的“老照片”——巴拉克·奥巴马与我一起的合影,照片上他那一脸灿烂的笑容让我立即想到了当时正春风得意的这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于是心血来潮地翻找他的联系方式——华盛顿参议员办公室的传真、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
    写给奥巴马的信件其实只能算是简单的问候:“是否还记得你见过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总统大选的经历和前景怎样?希望能保重身体”等等。
    我没指望奥巴马会回信,因为点开奥巴马的竞选官网,我看到过诸如“恕太忙,奥巴马无法一一回电邮”、“奥巴马不可能为每位支持者和关心的人提供亲笔签名或照片”云云。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不是四年前——那时候的奥巴马啥也不是。
     6月1日,我先收到了奥巴马竞选副经理史蒂夫·希尔登布兰德的回信。这封回信讲了奥巴马最新选情,以及必胜的自信,很是官套。这在我预料之中,现在每天写给奥巴马的信成千上万,他的助手能随手回个官式的电邮就算很不错了。
    6月3日,也就是奥巴马宣布胜出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当天,我先收到了奥巴马竞选经理戴维·普卢夫的回信,紧随其后就是奥巴马本人的回信了。奥巴马在信中感谢朋友的关心与支持,骄傲地邀请我与他“继续见证历史”!
信是这样写的:

Dear Wang Chong,
I'm about to take the stage in St. Paul and announce that we have won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f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t's been a long journey, and we should all pause to thank Hillary Clinton, who made history in this campaign. Our party and our country are better off because of her.
I want to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what's ahead of us. Earlier tonight, John McCain outlined a vision of America that's very different from ours -- a vision that continues the disastrous policies of George W. Bush.
But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Our time to turn the page on the policies of the past and bring new energy and new ideas to the challenges we face. Our time to offer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untry we love.
It's going to take hard work, but thanks to you and millions of other donors and volunteers, no one has ever been more prepared for such a challenge.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ve done to get us here. Let's keep making history.
Barack
June,3rd,2008

 

亲爱的王冲:,
    我很高兴即将站在圣保罗的讲台上,宣布我们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提名。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们都应该驻足感谢希拉里·克林顿,她在此次竞选中也创造了历史。由于她的参选,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都变得更加美好。
    我想让你更了解我们之前面临的情况。今晚稍早,约翰·麦凯恩展示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美国前景蓝图——那就是他将继续乔治·W·布什的灾难性政策。
    可这是属于我们的时刻。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是指引我们热爱的祖国的新方向的时候了。
    还得继续努力,但先得感谢你,感谢成百上千万的捐款者和志愿者们,没有人比他们更准备着迎接新变化。
    感谢你们让我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巴拉克
                                     
                                    2008年6月3日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拙著《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