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桑耶寺:藏传佛教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标签:
桑耶寺自驾川藏桑耶寺西藏旅游桑耶寺川藏行桑耶寺西藏第一座寺庙 |
分类: 游乐中国 |

当你沿着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公路驰向桑耶寺时,群山环抱的无边河滩上那如锦似绣的黄叶树林已足够让你心醉神迷……
终于明白,为何莲花生大士、寂护大师和藏王赤松德赞会一致同意在这里修建吐蕃的第一座僧院。
雅鲁藏布江上树影翩翩,让人心醉神迷,桑耶寺则是江畔沙洲上的一座伟大坛城,创造者用看似简单实又复杂的设计,建筑了整个世界和寺庙。
寺院里的建筑布局看似疏松,其实步步都有玄机,甚至连一棵树的位置也有讲究。你很容易在它精妙的布局中找到气场相投的角落,那就是属于你的世界。
如果觉得身在寺中看不清格局,可以登上由寂护大师守护的海不日神山,从山顶往下看寺庙和江河。
桑耶寺锁住整个雅鲁藏布江平原的轻巧和力量,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尽管经过多次破坏,这座八世纪就已建成的寺庙至今仍保持着形似坛城的格局,俨然是寂寞沙洲之上的宇宙。而这宇宙中心的“三样寺”分别以吐蕃、汉地、印度的方式呈现,也体现了八世纪藏人的世界观。
行走藏地,你可能见多了西藏那些巍峨山岗上的寺庙,所以沙洲之上、雅鲁藏布江之滨的桑耶寺居然能够成为西藏的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也算是个奇迹。
在桑耶寺修建之前,西藏已经出现了供奉佛像和佛经的寺庙,譬如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修建的大昭寺和小昭寺。但直到赤松德赞统治时期,才决定真正修建一所佛法僧俱全的佛学中心,这就是今天看到的桑耶寺。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吐蕃第三十八代王赤松德赞为扶持佛教、利益众生、巩固王权,迎请印度佛学家喜瓦措(寂护大师)和密宗大师莲花生大士来藏传布佛法,并在他们的协助下,王在他的出生地倡建了桑耶寺。公元787年,在藏王赤松德赞“桑耶”(藏语,“出乎意料”之意)的惊呼中,这座修建了12年的佛门圣地终于落成。
吐蕃臣民中的七位贤智之士就地出家成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僧人,史称“七觉士”。迎请印度、大唐和西域等地的高僧贤哲,并培养九位翻译大师,在这座寺庙里三藏经文被陆续翻译成藏语。自此桑耶寺有了佛经、佛像及僧人(三宝),这也标志着佛教在雪域高原正式立脚。而作为吐蕃的第一个佛学研究中心,桑耶寺的僧人很快就超过了三百名。
在史书的记载上,是初入吐蕃的莲花生大士选择了这块土地,寂护大师则将古印度佛教里的宇宙哲学放在这如沙盘一样的恢弘格局里。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桑耶寺依然维持着最初的格局。
整座寺院如从天而降的坛城一般,镇守着西藏文化的最中心。
赤松德赞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和佛教本土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和松赞干布,赤热巴坚被藏族人民尊称为“三代法王”。统治藏族社会思想意识千余年的苯教,从此退出藏族主体宗教的历史舞台。但苯教的祈祷吉祥、禳解、火葬、烧烟祭天、焚魔等仪式则被保留下来,并为后来的藏传佛教所吸收利用。藏地土生土长的苯教也积极吸取和改造佛教教义,成为有教理教义和经典的新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相对应,现在被称为“黑教”。
从拉萨出发,到桑耶寺有三条线路可供选择:
一条走机场高速向南过嘎拉山隧道后沿着雅鲁藏布江北岸向东,单程120公里左右,是路程最近的线路。一条沿拉萨河向东,走达孜、墨竹工卡,从墨竹折向南,走小路到达桑耶寺,这条路也是国际上知名的徒步线路之一。一条是沿雅鲁藏布江南岸向东,自泽当大桥过江后再折回向西穿行。
我们基本是按照第一条线路的方向行进的。
从拉萨向南到羊卓雍错后,向北沿着雅鲁藏布江南岸经甲竹林镇、贡嘎镇和杰德秀镇向东直到扎囊县,再过桥到雅鲁藏布江北岸,最终抵达桑耶寺。
总体结构上,桑耶寺的核心为吐蕃、汉地、印度三种式样合成的乌策大殿,外围有红、绿、黑、白四座风格不同的舍利塔。
参观桑耶寺,通常从东大门进入。
在这个按照佛教的世界观构造的浑圆的坛城中,最显眼的是处在象征着宇宙中心位置的乌策大殿,它是寺中最高大壮观的建筑。坐西朝东,三层楼阁各有其妙。底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顶层为传统的印度风格,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建造,所以桑耶寺又有一个“三样寺”的说法。
乌策大殿即为宇宙中心,象征着佛之居所的须弥山。
大殿有两重围廊,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一门,以东门为正门。
走出大殿,东门前有一座高达九层的展佛阁。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五和五月十六日,巨幅的释迦牟尼绣像便会悬挂在高墙上,供四面八方的信徒朝拜。
大殿南侧,有块古老的红色石碑依墙而立,千年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碑文用古藏语记录了赤松德赞于公元779年,发布的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挂着一口唐代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铜钟浑厚拙朴,造型雅致,颇有大唐遗韵。
围绕大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建有四座神殿,象征四大部洲。四大殿的两边各有一座配殿,象征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的神殿也是朝拜者转寺的地方,正东供奉文殊菩萨像,正西供奉弥勒佛像,正南供奉无量光佛像,正北供奉千佛像。
大殿的四角外,伫有高大雄奇的红、绿、黑、白四座形制特殊、风格不同的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
白塔位于大殿的东南角,下方上圆,塔基的方形围墙上又立有108座小黑塔,十分奇特。红塔位于西南角,代表大乘菩萨,形状似方而实圆,状若覆钟。黑塔位于西北角,代表小乘独觉,塔身如三叠覆锅,上托宝剑。绿塔位于东北角,代表大乘佛,以绿色琉璃砖砌筑,如瓷器般富有光泽。
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舍利塔都被桑耶寺长长的围墙包围,围墙则象征世界的边缘铁围山。
与通常的寺院不同,桑耶寺的围墙是圆形的。围墙上每隔一米就有一座红陶塔,共计1008座。
寺院东边的海不日神山虽然相对高度不足百米,却是俯拍桑耶寺和雅鲁藏布江景色的最好的地方。
因为还想着再去青朴修行地和雍布拉康看看,我们只能无限感慨地远远观望。
正值午后,寺院中除了我们几个之外并无他人。
缓步游走,任思绪四处飘扬。
天界西藏,空明似镜。
桑耶寺静静伫立,唱尽了千年兴衰。
而迎面随风而来的,则是尘埃落定后的宁静与沧桑。
大殿外,身后传来“呜、呜”的声音。转身,抬头看,两位红衣僧人正坐在屋顶吹响着手中的铜钦。
冥冥之中,又觉得这是一份机缘……静悟世间百态,聆听梵音阵阵。
我只是一个过客,一名匆匆而过的游客,在桑耶寺短暂停留。
蓝天下,藏香袅绕,经幡飘扬。
我躺在风马旗下,让阳光打在脸上。
这时候,内心却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从容……













后一篇:【发现陕西】去流水镇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