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德格印经院:中国最大的藏文手工印经院

标签:
自驾川藏德格印经院中国最大的藏文手工印川西旅游杂谈 |
分类: 游乐中国 |
抄起一块吸满红色墨水的棉布,一名藏族印刷工轻快地刮过一块红色的印版。一米长的纸条掠过印版,经过羊毛滚筒压平,倏地飞起,旋即在纸的表面留下一段整齐细密的佛教经文。
经文浸染在酥油和墨汁的清香里,无数个藏文字母在黑暗的书架上窃窃私语,等待着下一个印刷、清洗的轮回……
经文浸染在酥油和墨汁的清香里,无数个藏文字母在黑暗的书架上窃窃私语,等待着下一个印刷、清洗的轮回……

经幡随风飘扬,铃声悦耳回荡,转经筒转了又转。僧人口中反复咏颂的早已烂熟于心的经文,在一遍又一遍的虔诚中升华。而另外有一群人,将他们的所有信念灌注于木板之上,于是这份虔诚也成就了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
---这里是德格印经院,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在用雕版印刷的场所。
---这里是德格印经院,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在用雕版印刷的场所。
沿着国道317从四川进入西藏,德格是我们经过的最后一个城市。
到德格驻留,为的就是一睹德格印经院的风采。
到德格驻留,为的就是一睹德格印经院的风采。
德格县是我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
其最具典型代表的意义所在,一是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的出生地。这里,不仅格萨尔文化气息十分厚重,而且至今还十分活跃。二是享有美名的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在藏区三大印经院(另两个是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甘南拉卜楞印经院)中,以收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管理完备而严格、原材料制作考究、印刷高质量,以及对古建筑物、壁画、印版和其他文物全面而有效的收藏和保护而位居首位。
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
镇)文化街,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之盛名。
到达德格印经院,时间已近下午五点。
急匆匆到了门口,却被告知即将关闭,不再允许游客进入。心中有些急了,若不能进去看看,那岂不是莫大的遗憾。美妞问我“咋办”,我却将目光转向看门的藏族大叔。兴许是理解我们虔诚的心情,大叔沉思片刻,随即挥手笑着说道:进去吧,只能半小时,抓紧出来……
急匆匆到了门口,却被告知即将关闭,不再允许游客进入。心中有些急了,若不能进去看看,那岂不是莫大的遗憾。美妞问我“咋办”,我却将目光转向看门的藏族大叔。兴许是理解我们虔诚的心情,大叔沉思片刻,随即挥手笑着说道:进去吧,只能半小时,抓紧出来……
入门,仰望,心中肃然起敬。
没有多余的其他游客,只我们几个,可以慢慢转、细细看。
天空蒙蒙细雨,气氛庄重而和谐。
没有多余的其他游客,只我们几个,可以慢慢转、细细看。
天空蒙蒙细雨,气氛庄重而和谐。
印经院构造独特。
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
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
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
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从一楼,到二楼。
脚下的木质楼梯咯吱吱的响,越发显得空旷而神圣。每一步走过去,都尽量放轻。每一步走过去,心中的庄严就越发浓重。
脚下的木质楼梯咯吱吱的响,越发显得空旷而神圣。每一步走过去,都尽量放轻。每一步走过去,心中的庄严就越发浓重。
二楼靠近露台的位置,堆放着很多没有处理完成的经版。
另一侧,却不知怎样过去。隔着好几米远望过去,小窗户里可以看见仍有藏民在忙着印制经文。
另一侧,却不知怎样过去。隔着好几米远望过去,小窗户里可以看见仍有藏民在忙着印制经文。
美妞拉我:不过去了,打扰别人不好。我点头,伫立,只静静地观望。
年近70岁的当秋,是印经院总管,他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工人和制定印书计划。年复一日,至今已有三十五年。
“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几千人发来的订单,有僧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最昂贵的是《甘珠尔》,13万元一套。最便宜的也有一块钱三张的短佛经。”当秋对我们说。
“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几千人发来的订单,有僧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最昂贵的是《甘珠尔》,13万元一套。最便宜的也有一块钱三张的短佛经。”当秋对我们说。
印经院里的每一块雕版都有不同寻常的来历。
雕版的原料,取材于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红桦木。经微火熏干,在牛羊粪中沤制、水煮、烘干,再经过半年多的加工才能制成经久耐用的胚板。
雕版的原料,取材于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红桦木。经微火熏干,在牛羊粪中沤制、水煮、烘干,再经过半年多的加工才能制成经久耐用的胚板。
胚版完工后,下一道工序是雕刻。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平均一个雕刻工人一个月只能刻七块板、14面,加起来约8400个字。为了长期保存,刻好的印版还要在酥油里浸泡一天。晒干后,再用一种防止虫腐的植物药水洗净、再晒干。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平均一个雕刻工人一个月只能刻七块板、14面,加起来约8400个字。为了长期保存,刻好的印版还要在酥油里浸泡一天。晒干后,再用一种防止虫腐的植物药水洗净、再晒干。
雕版制作的同时,是书写经文。
技艺精湛的藏族书法家把文字直接用笔反写在胚板上。或者,将文字整齐地写在和胚板大小一致的纸条上,把这种透明度高的的纸条反扣在胚板上。
技艺精湛的藏族书法家把文字直接用笔反写在胚板上。或者,将文字整齐地写在和胚板大小一致的纸条上,把这种透明度高的的纸条反扣在胚板上。
而经文的印刷,则需经过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十余道工序。
印经院靠近出口的地方,有位身穿蓝色长衣的藏族大爷正在低头清洗印经版。见我们路过,抬头示以淳朴的微笑。走上前,我笑着问:扎西德勒,我可以给您拍张照么?大爷并不说话,但笑容看着更加灿烂。一边放下手中的活儿,一边忙着整理自己的衣服。我还未提示,他已挺直了身子,双手端端正正地放在膝上。
黝黑的面庞,深深的皱纹,浓密的眉毛,还有清澈的眼神……那一刻,这短暂的几秒,这份质朴的笑容便永久地烙印在心底了。
看表,已经半个多小时过去了。
出门,久久又不愿离去。
出门,久久又不愿离去。
回首,经院的红墙蔚为壮观。三五成群的信众,手持佛珠,正口中念念有词地快步绕行着寺院。
景象,看得人感动再三。
景象,看得人感动再三。
这个时候,天又放晴了。
西边的天空,一抹红霞腾地悬挂出来。
光彩,映红了每个人的脸颊……
西边的天空,一抹红霞腾地悬挂出来。
光彩,映红了每个人的脸颊……














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末,除印刷颜料朱砂外,其余印版、墨、纸均在当地解决,采用传统技术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1)印版制作:
印版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三道工序。
印版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三道工序。
原材料加工:
印版原材料选用红桦木。选挺直无节的树干,按所需尺寸先锯成节,然后再锯成4-5cm的板材,就地用微火熏烤脱水后运回家,放至畜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3-4月,板材森性沤退后,将其取出用水煮,再烘干,推光刨平,最后成为成品坯板,加工后的坯板运往印经院,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印版原材料选用红桦木。选挺直无节的树干,按所需尺寸先锯成节,然后再锯成4-5cm的板材,就地用微火熏烤脱水后运回家,放至畜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3-4月,板材森性沤退后,将其取出用水煮,再烘干,推光刨平,最后成为成品坯板,加工后的坯板运往印经院,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书写:
在刻制印版前,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按照《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印版的尺寸内容进行书写。
在刻制印版前,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按照《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印版的尺寸内容进行书写。
刻版: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
2)制墨: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所生产的烟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另一种则是专供印刷用的。印刷用墨的原材料为大杜鹃树的树皮,书写烟墨的原材料为大页柳。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所生产的烟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另一种则是专供印刷用的。印刷用墨的原材料为大杜鹃树的树皮,书写烟墨的原材料为大页柳。
3)造纸:
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印刷工艺流程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
又可细分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十余道工序。
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
颜料加工组主要是调兑烟墨、研磨、调兑朱砂两种颜料,并及时供应印刷组的需要。调兑烟墨较为简单,只需要在盛放干燥烟草墨粉的容器中加入适量比例的水,然后缓慢加以搅拌均匀即可。
装订组先对号进行分拣,检索无误后,再装订成册。藏文书籍均为散页式,装订较为简单又极具特色。
印刷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工人负荷较重、工序相对较多的关键部分。每个印刷组有一人专门负责到经版库取印版,供组内负责印刷的人使用。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人在木质水槽沟清洗,晾干后涂上酥油放回原架。而印刷工则由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印版与印纸之间的一拓面,以及在印版上滚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书页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复始。待印完当天规定的印数后,再将印版翻面进行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