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着活着就老了

标签: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
分类: 杂谈评论 |
《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本书是侄女送给我的。今年的她,24岁。
初始,书只是静悄悄地被仍在沙发一角。那里还有媳妇翻看的《眠空》、《看见》,另外就是我还没看完的《大众摄影》与《国家地理》。所以,过去的那段时间里,这本书并不孤单。
几周前,也曾偶尔地翻上几页,那只能算是无聊的动作。周末的清晨空闲,从随意的看上一页开始,竟然接连读了一个多小时。
很过瘾,这种阅读的过程很享受。
冯唐,应该与我年龄相似吧。所不同的是,他很成功。无论过去曾经的妇科专业,还是后来直到现在正在写作的副业。
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老客,风格上依旧是似曾相识的嬉笑怒骂、桀骜不驯、指东说西并略显油腔滑调的不拘一格。哦,你可能想起了王朔吧。书中也曾说到他,却是个不褒不贬的角色。
但倘若你细细地读上几篇,就会脱离对北派作家的固有看法。我只能说,八年医学专科的学术水平似乎也影响到了他的笔触与文字。因为他更文学些,对于文字怎样被码出来;他更学术些,对于文字被码起来后所赋予的含义;又或者说,他更文艺些,对于如何措辞与段落的构建,你也能读出多少不为人轻易所知的琢磨。
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是最早出于对国内文字与文学的对照,我想。
本就百花争艳、挥洒个性的年代,这份关于“老”的担忧其实大可不惜深入地去想。恐怕,对于冯唐思想所构想的文字未来才是根本。或者说,再哲学与社会一些,这是一份关于生活的寄托与想象。
冯唐也是我读过而立刻喜欢的作者之一。
他在文中说起的苏童、余华与格非,这些被称之为文学奇才的作品也曾拜读;但冯唐文字与风格上又自成体系。他的杂文我很喜欢,不知其他类型的作品又是如何。翻到扉页的介绍,曾经有长篇的作品出版,还有短篇。这些暂且不看,倒是即将出版的随笔集《三十六大》我很感兴趣,我开始盼望能早日看到。
冯唐的生活无疑也是丰富的。
结交的人五花八门,琐碎的事情七零八落。我想,这也是导致他作品内容的丰富与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吧。还有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文字看起来更轻松,除去你能想到的幽默诙谐之外,那些表面毫无章法的挥拳踢腿,实则暗藏了巨大的功底,是名副其实的练家子。
我说,他是思想写作与身体写作的结合。路数像韦小宝,不是专业出身,但天生悟性较高,又偶遇点拨,所以一路突飞猛进。
活着活着就老了。
这不仅是对生命本质的必然结论,这是一种态度。对于生存,对于生活;既是向往,也是无奈,还有一份希望暖暖地揣在怀中。
《活着活着就老了》。
我才开始读,这算是凌乱的笔记。接下的时间,将会连续的阅读。那姑且算是与作者的对话。再往后,也会一如既往的以研究的姿态去品读,那是一种探讨,与自己。
活着活着就老了。
的确。
但可以在没有老去的时间里,内心再丰富一些,心态再年轻一些。有了这种想法,本身活着活着就不会老。
活着活着就老了。
的确。
但身边还有那么多的朋友,他们都很年轻。经常看到他们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每一天,真好。
前一篇:【泰】曼谷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