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鱼儿的水儿
鱼儿的水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111
  • 关注人气:1,5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2010-01-12 00:34:17)
标签:

都江堰

建造原理

古代智慧

旅游

分类: 游乐中国

参观都江堰,从正门广场的南桥开始。

经离堆公园进入都江堰景区后,首先游览离堆公园、堰功道、清溪园,然后乘坐景区观光车游览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泻洪道、宝瓶口引水口。如果时间充分,还可以远观安澜索桥,眺望5.12损坏的二王庙、秦堰楼等景点。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1、都江堰平面地形图

图中的1-6为重要观测点,也是以下分图的具体观看地点。为更好的了解都江堰的建造智慧,请对照研读。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2、源源不断流入成都平原的岷江水(平面图中“1”号观测点)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3、绕过“伏龙观”,在“离堆”下看江水(平面图中“2”号观测点)
面前的是从鱼嘴分离出来的江水,他们沿着内河道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4、过索桥,到分水堤大坝,准备乘坐观光车去“鱼嘴”。

平面图中“5”号位置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5、到堤坝上了,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宝瓶口”和“离堆”。

平面图中“3”号观测点

上图中,左边的入水口就是“宝瓶口”,右边的是“离堆”。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6、“宝瓶口”和“离堆”--后退几步,河流走向更加明显。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

田得到了灌溉。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这样就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7、“飞沙堰”泻洪道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8、“飞沙堰”泻洪道(平面图中“4”号观测点)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上篇中所讲到的“卧铁”,也是这个作用)。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9、鱼嘴分水堤(平面图中“6”号观测点)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岷江湾道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后部为分水堤。堤前部宽30米,尾部宽140米。分水堤临外江一面名“外金刚堤”,长880米;临内江一面名“内金刚堤”长710米。分水堤顶纵坡5‰,海拔737~730米。

鱼嘴分水堤是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巧妙利用地形水势首创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把岷江一分为二,内江进口宽150米左右,外江进口宽130米左右。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入内江,含沙量大的底层水奔向外江,既能引水,又能避沙。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10、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

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11、站在“鱼嘴”前的大坝左侧,看滚滚岷江水。

 

成都行,第二日-拜水都江堰-2-观水

12、安澜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