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书影天地 |
数月前,我曾在央视十套“百家论坛” 栏目中间断地看了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品三国”专题。其另类的思维、幽默的谈吐和犀利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瞬间有牢牢被拴住的感觉。
电视播放的时间毕竟较晚,且断断续续,所以没有完整地看完。于是通过华商快递(“华商报”快递系统)订购了《易中天品三国》一书,欲慢慢品之。
纵观全文,易中天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颇为迎合大众的现代通俗语言,开辟了解读历史的崭新风格。细细品读,我们似乎又不得不怀疑易中天先生浓重的“曹操”情怀。于是在当时节目播出后,众多怀疑与斥责的帖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网站论坛。有人说,易先生是曹操的超级粉丝;还有人说,易先生的书名倒不如改作《曹操品三国》或《品曹操》算了。呵呵,挺有意思的,算是《品三国》之后的百家之言吧。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就此怀疑其解读的深入和严谨。通篇看来,易中天先生引经据典、博古论今,让大家在普遍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三国时代这一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精彩历史画卷有了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于是读后,“拨开迷雾见青山,峰转千回现端倪”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我以为:看《西游记》-领悟创新精神,读《水浒》-仰慕英雄义气,阅《红楼梦》-感受儿女情长,品《三国》-则学战略、战术,习做人、做事。其以“硬”保身,以“软”克敌的不败之秘;厚结人缘,广积人气,常养人情的处事方法;仁爱与宽容的领导之风等,在目前都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尽管有些“厚黑”)。
阅读其中,时而掩卷深思、摘笔题记,间或拍案叫绝、哈哈大笑。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阅读快感吧。
睡前阅读是工作以来一直的习惯。二天三夜,《品三国》到了“赤壁大战”。
遗憾的是,购书时没有注意,只买了上册,却忘了下册。
于是,午后,疾走至附近书店,追寻“三国”另一半的身影。
遗憾的是,售书小姐说:对不起,先生,《品三国》下册现在还没有出版―――。
呜呼,此可谓《品三国》之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