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奚志农:与野生动物赛跑

(2007-12-19 11:22:31)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工作

“我们拼了命跑步去做也赶不上,我们拍摄、抢救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它们(濒危动物)消失的速度。(叹气)我感到这是一种——悲哀。”

 

奚志农:与动物濒危赛跑

 

采访撰文=宁远 本文原载于《数字商业时代》12月下半月刊

 

十一月,“奚志农要在佳能Expo现身”的消息在线上、线下迅速传递。对于热爱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人而言,奚志农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然而,让粉丝们如此激动地奔走相告的原因不仅如此,更是因为他现在每年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生活在野外,能够在纷繁喧嚣的都市中见到他实属不易。佳能Expo的最后一天,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奚志农,并聆听了他的一席演讲。

 

“我们拼了命跑着去拍照、抢救,也赶不过它们(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一年之中有七个半月待在野外的奚志农,是个很随和、很健谈的人。 

 

Q:你最近一次到野外拍摄是在哪里?

A:九月份去了云南的西双版纳。我上一次去那里是十年前,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原来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掉了大片,种上了橡胶,让人心痛。但是有的游客不知道,竟然还赞叹说“这里的森林真整齐”。

 

Q: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它们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你推动设立“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的初衷吗?

A:是的。我一个人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是做不过来的。“训练营”至今已经培训了200多名营员,他们绝大多数原本就是保护区的一线工作人员,每日从事的工作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现在他们手中多了一样武器——相机。通过镜头展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原本难以接近的一个世界,野生动物的世界。只不过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透过我们的镜头展现出来的世界,不仅更美,而且更真实。我相信影像是有力量的。

 

Q:你现在每年有多少时间在野外拍摄?

A:去年一共有7个半月,今年估计突破不了这个时间。但是我希望可以做到每年有10个月在野外。

 

Q:这意味着一年当中5/6的时间都在野外,几乎成了“野人”。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愿望?

A:我到过中国很多的自然保护区,从青藏到云贵,从秦岭到帕米尔高原。我感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我们拼了命跑步去做也赶不上,我们拍摄、抢救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它们(濒危动物)消失的速度。(叹气)我感到这是一种——悲哀。

很多野生动物连影像都没有来得及被记录下来就消失了。我指的是原生态状态下的影像,比如说野生白暨豚在水中的影像。比如说野生华南虎,其实连红外拍摄的照片都没有。大熊猫、金丝猴这些国宝受关注的程度比较高,然而,有大量的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动物消失得更快,而且还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无声无息地就消失了。

一想到这些我就很惭愧,感到责任重大。

 

Q:从最初的你自己单枪匹马到现在“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训练出来了200多名摄影师,我们也能看到事情在不断推进。下一步你考虑如何扩大影响范围,让训练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A: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工作确实有了很大的进展。事实上有许多影友从早几年开始已经在关注野生动物摄影,而且,看他们的作品,我们不时能感到惊喜。他们的设备或许不是专业的,技术或许不够精湛,但是在器材和技术之上的是眼光,在眼光之上的是“心”。一个人只有被感动才会行动,而只有对你的拍摄对象怀着感动、关爱之心,才能拍出鲜活的影像。

 

Q:你如何看待数字技术进步对你的影响?

A:说实话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影友,很多人一接触摄影就是用的数码相机。

对我们来说,数码相机确实带来了一个飞跃。举个例子,我拍摄的“凌空飞跃的金丝猴”,就是用?以每秒?张的速度抓到的。在胶片时代,高速连拍对于野外拍摄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太重要了。但更重要的还是观念和眼光,是镜头后面的那颗心,热爱自然的心。

 

Q: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影友开始把镜头对准了大自然,他们很多人其实也有热情加入拍摄、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但苦于找不到组织,没有途径。对此你有何建议?

A:“野性中国”也很想吸纳更多的关注野生动物的摄影爱好者。但目前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只能一步一步来。去年我们借北京动物园成立一百周年之机,和他们合作举办了“我与北京动物园”主题摄影大赛,就得到了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踊跃参与支持。

所以说,借用一句俗话,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我们身边也是充满了自然带来的惊喜,但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停下脚步,甚至趴下身子去发现。

 

Q:和佳能合作多年,你如何看待企业对于环保摄影的作用?

A:我最早使用的一只佳能镜头是1992年的EOS625,最早认识佳能的朋友是在1999年。正式的合作是在2002年,EF500mm F4刚出来的时候他们借给我用,这个镜头当时中国只有这么一只。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太有力的武器了。像佳能这样的跨国企业,真正是有眼光有责任心的。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民间的个人和企业都应该承担责任。佳能在影像记录方面有着很好的技术,在环保方面有着很好的传统,企业和民间个人的合作也是让技术很好发挥作用的方向。

 

奚志农:野性25年

(撰文=倪燕)

 

奚志农的名字为更多圈外人所熟知是在2004年。当中国的猴年到来时,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照片被美国《国家地理》刊登。

 

“云南最可爱的动物不是孔雀,也不是大象,而是金丝猴。这世界上除人以外,它是第二种红嘴唇的灵长类动物。” 奚志农谈起他喜爱的金丝猴,语速变得缓慢。

他与野生动物摄影的结缘,要追述到20多年前。1983年,19岁的奚志农在别人引荐下参加拍摄鸟类节目。1990年,他加盟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拍摄大量野生动物纪录片。1992年~1995年,奚志农四年间曾六次进入白马雪山保护区拍摄滇金丝猴。

 

让他第一次出名的“英雄”举动是在1995年,当时云南省德钦县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准备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这让生活在这里的2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命悬一线。奚志农四处奔走呼吁,写信给国务委员宋健,砍伐被及时制止。

 

1997年奚志农深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20天跟踪拍摄“野牦牛队”,节目在《东方时空》播出,成为第一个全面真实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此后,他辞职,成为一名全职野生动物摄影师。一年后他携同曾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的妻子回到故乡云南,成立“绿色高原”(民间环保组织)。2002年,他成立“野性中国”工作室,记录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

 

“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这20年来,我挺孤独的,”深感于保护野生动物任务的迫切。他在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如今已经培养了200多名摄影师。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加入他的行列,奚志农比过去更有信心。

“无论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野牦牛;还是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或是秦岭深处的大熊猫。他们或多或少地给了我机会,让我记录下他们的惊恐,好奇、安祥和宁静。不是我的照片而是他们的眼神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看过那种眼神的人。从它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也看到了什么是纯真、什么是自然。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奚志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记录者。

 

为了让人们看到野生动物真实的眼神,他几度险些丧命,有一年冬天,如果不是命运的垂青,今天奚志农可能无法完成这么多优秀的作品。那次,他登上甘肃省阿克塞海拔4300米的高原,寻觅多日之后,发现一群野牦牛在一公里之外的山坡上吃草,奚志农和伙伴们以地势作掩护,沿着冰河,向牛群靠近。当他们爬上山坡时,牛群突然出现在100米处,50多头野牦牛挺着坚硬的牛角对准他们。

 

奚志农正在抓紧时机拍照,竟没意识到危险正逼近。这时只听司机大叫一声,他回头一看,同伴已四散狂奔。“我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不停按快门,突然转机出现了,不知什么原因,牛群在距离我三十米的地方猛然拐弯,轰隆隆往冰河对岸冲去。”

 

20多年的野生动物摄影生涯中,他曾在独龙江失手坠入山涧,在长江源被疾驰的马背上摔下,如今身上还有四根断裂的肋骨,这种工作环境的艰险也只有战地记者可以感受到,有时为了拍到好照片,要在阴冷潮湿的野外趴上十几天,可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他成为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勇士”。

 

在访谈中间,他八岁的女儿冲了进来高呼着“爸爸”扑进他的怀抱。据说今年暑假,女儿跟着他在四川岷山,山路一走就是六个小时。在云南长大的奚志农说,我就是因为小时候喜欢鸟才拿起了相机。

 

奚志农说,对他而言摄影技术甚至说艺术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拍摄对象,“以影像保护环境”。但很多专业的摄影师都很认可他,或许正是因为他是用心在拍的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