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下≠放弃

(2007-11-02 18:00:02)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阁楼
我们是活在一个布满镜子的世界,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件都是自己的镜子
奇怪的是,我们通常会对自己身边的镜子视而不见,或者说,离我们越近的镜子,越容易被屏蔽掉
 
放下≠放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从吴锡源嘴里说出来,在两个月前,他从赛门铁克中国区总经理升任大中华区老大后的采访中。后来才知道,那是《金刚经》中的要义。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太确切领悟其中的意思,在百度上搜了一下,甚至有人把这句佛经和股市投资心得结合了起来。这也是对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心中就会有不同体会和解释。

 

那天在上海的酒店,和同屋的Dianna颇有同感地聊起,为什么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唯物主义才是对的?为什么要批判王明阳的“心动”。有一段时间,我繁忙地在不同地点、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会场采访,MSN的签名也成了“从一场混乱到另一场混乱”,后来忽然明白,根本原因不是人家的会场混乱,而是我自己的心里很混乱,装的事情太多。

 

在采访中看到很多案例,一个企业昨天引以为豪的优势,过几十年后反而成了前进的最大阻力,譬如索尼的工程师文化,又譬如,柯达的传统影像业务。

 

其实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太积极了,所以每件事情都想参与;太自信了,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想完美达成。对我来说,放弃一些积极和执著或许才是好的。

 

应该说今年以来我就隐约感到自己的困惑,一直想的是如何做减法,最简单的困绕就是,每个月都要在N个选题中衡量,到底该砍掉哪一个,每一个都很值得做,但精力实在有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夜深人静,在反复诵读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真正需要学习的不是放弃,而是放下。

 

之所以会忽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日前和Wayne的一次谈话。此兄台是以前在Agilent的同事,他在上海我在北京,我们知道对方的名字大概有六七年,其间通过一两次电话,却从来没见过面。一个多月前我们在一次采访中碰到,接过对方名片时都十分意外。这次我去上海,匆忙见了一面,其间他谈到了佛和禅(一边喝着德国黑啤一边嚼着德国香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呵),还谈到放下的问题,这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们是活在一个布满镜子的世界,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件都是自己的镜子。心里的感触,看上去是外界带来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影像,透过外界的人和事再折射到心灵上,让我们看得更仔细。这又是唯心主义了。

 

奇怪的是,我们通常会对自己身边的镜子视而不见,或者说,离我们越近的镜子,越容易被屏蔽掉。

 

我告诉Wayne,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虽然我很想有信仰,却做不到。但是我却相信缘份,缘份不仅存在于人之间,也存在于事中间。在昨天离开上海的途中,听到另一个记者说,史玉柱的巨人在当天登陆纳斯达克了,发布会就在前一天在上海召开过了。当时非常懊恼:又一次和这个选题擦肩而过。而且有点痛恨自己消息太闭塞,痛恨之前怎么不跟征途的公关MM在MSN上多沟通沟通。

 

现在想想,或许我和这个选题之间就是没有缘份,或者说缘份未到。如果我要学习放下,不妨从这里开始,先停止对这件事情的懊恼与自责。

 

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不容易,但也有乐趣,比思考更难的是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