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亚勤:“智造中国”规划师(二)

(2007-03-22 23:21:35)
分类: 工作
张亚勤:“智造中国”规划师(二)
 

创新在于革自己的命

Q:目前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谈创新,过去的创新更多是基于技术,现在有很多创新是基于对自己的定位,或者基于用户需求。从研发的角度,你如何看待微软的创新?

A:创新其实不一定完全是技术创新,而是多维的,有技术创新,有市场、经营模式创新,也有文化创新,好的公司应该把各种创新融合起来。其实每个公司都不太一样,微软和英特尔更多的是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创新,通过创造一个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苹果则很酷,拥有很好的体验和用户界面;Google有着很好的经营模式,把广告和搜索联系起来,并且把它变成主流。对微软而言,创新是公司生存之本,因为我们的经营模式是做平台,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是上一个版本的软件。一个软件卖出去,用户有永久的使用权,他们可以选择不买新软件,我们必须要提供很好的价值,能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或娱乐体验。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动力,在于革自己的命,要勇于否定自己。

Q:虽然说微软认为自己才是最强大的对手,但是在每一个市场上仍会遇到很多竞争者,你如何看待微软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交锋?

A:我们身处高科技领域,竞争很重要,但是竞争是否每次要赢?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看待竞争?我认为竞争和合作是一个共同体,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段,再大的对手其实都有可能是合作伙伴,重要的是找到双赢的办法。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我认为竞争最高的境界是合作。

例如,我们在做PDA时,一直认为Palm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后来通过多次共赢的合作和谈判,Palm变成了我们最大的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它们采用了我们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Palm有许多需求,原来我们的系统不支持,我们为此做了很大改进。一定要大家合作才对双方有好处。

Q:现在IT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传统的大公司会被新生力量超越,但有的公司会坚持自身不变的慢元素,微软一直坚持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A:微软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强大的创新力?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商业发动机,那就是它的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不断否定、更新自己。微软成立三十年,其实每五年都做一次大的战略反思、调整。

我们认为PC正在走向PC+的时代,PC不仅指的是台式机或笔记本,而是进入了手机、电视、汽车,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能上网,这样形成了PC+。另外一个趋势是PC3,也就是个人计算、个人通讯和个人控制(Personal ComputingPersonal CommunicationPersonal Control)。可以看到,微软“个人计算”的根已经扩展到新的世界,盖茨把它称之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现在微软的平台、软件、硬件和服务都是基于这个理念。

微软现在比起几年前好多了,微软在最辉煌的时候反而让人很担心,当时微软主要靠WindowsOffice两个旗舰产品赢利,那是最应该担心的时候。后来进入服务器业务,从0做到了60%的市场份额,现在服务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WindowsOffice。微软后来又进入两个领域,一是娱乐,包括Xbox、手机、移动、IPTV和机顶盒等产品;另一个是互联网。 MSN在很多方面是领先的,例如emailIM、社区都比较领先。在搜索方面我们犯了一些战略上的错误,微软有一些自己研发的技术,却没有把它推入互联网,结果是别的公司利用了起来,比如AjaxGoogleYahoo加以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断否定、更新自己。不是怎样保护现在的业务的问题,而是怎样打进新的领域,现在很多领域不是我们原来做的事情,像游戏原来是索尼的地盘;像互联网,苹果、惠普原来也不做互联网;手机也是,微软5年前进入手机市场,而苹果刚刚进入。我们会选择进入那些在公司战略和未来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

用人:诚信第一

Q:研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在人才战略方面,微软如何保持领先的人才储备和吸纳?

A:目前,中国是全球IT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有20万和IT相关的毕业生,这个数字是印度的两倍,美国的5倍。对任何跨国公司而言,如果在董事会上不把中国作为长期人才战略中心,我想可能过10年或20年这家公司就不存在了,人才合作与竞争是创新性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要素。我们研发集团需要的是两种人才,一是富有产业经验,领导过大型软件开发,因为我们做核心系统和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架构师、CTO、项目主管等领军人物;同时,我们也需要很多刚毕业,有潜力、可塑性强的硕士生、博士生。

Q:在扩展研发集团的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你有怎样的具体计划?

A:一方面我们在海外大量吸引领军人物,因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比较年轻,很难找到刚才所讲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从总部找了很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约占总数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国内我们和20所大学合作,有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创新中心、实习生等计划。我们成长太快了,会有成长的烦恼,如何让这些大学生很快上手参与软件开发,不仅学到技术,还能学到文化和方法?我们现在有很多项目。例如轮岗制度,把美国有经验的人调到中国工作36个月,这是“马可·波罗”;把国内的人派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这叫“丝绸之路”计划。此外,我们有导师制度,每个人到公司来会给他安排一个老师,解决包括技术、个人成长等各方面的问题。

Q:在你的用人之道里,你比较看重的是什么?

A: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是智慧、热情和团队精神。我认为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我把前者定义为IQ’,IQ’由原始智商加冒险精神组成。一个人有没有冒险精神,敢不敢赌一把,敢不敢承担风险,这些都是先天的成分,不容易改变。先天的素质有点像操作系统,预装了就很难动了。而后天的素质我定义为EQ’,这是可以改变的,相当于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

过去由于工作关系,我跟全球最顶尖的500个公司的CEO有不同程度接触,发现他们很不一样,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敛,甚至有点害羞,有的人口才很好,有的人结巴。但这些领袖有一些共性,第一是简化抽象问题的能力;第二是信心,这是后天培养的,如果你看这些人的眼睛,都透着自信,尽管他们可能说话很温和,声调不高,语言不一定优美,但是他们总是有信念的;第三是判断力,这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好的领导者很重要的能力在于判断,特别是没有充分的数据情况下,可以及时作出决定的能力。其实在管理一个大公司时,缺的不是聪明的人,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人;缺的不是想法,有的时候有太多的想法,重要的是选择哪个想法,什么时候做判断,做什么样的判断。另外一点是心态很重要,所有的优秀领袖都很坚韧,他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辉煌也有失落,但他们在失落时也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外界表现出一种和谐。这在谈判、研发时都很重要。

Q:你不能容忍的品质是什么?

A:有三种人我不能容忍。一种是双面人,其中包括两面三刀的和老好人。后者为了不得罪人,见不同人会说不同话,其实这样的人没有坏的动机,但是会弱化大家的判断力,而且大家对后者没有防备。

第二种是负面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同意,其实这样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有观点。人们可以有不同意的观点,但一定要有建设性,以正面的方式提出来。这种人是具有传染性的,一定要清除。

第三种是玩世不恭的人,他们对任何事情无所谓。

这三种人能给机会可以尽量给机会,否则一定要清除。领导最重要的是找到对的人,但同样重要的是,能够清除不合适的人。

产业大融合是必然趋势

Q:苹果刚刚发布了其手机产品iPhone,你如何看待产业的融合?

A:我不在这里评价苹果的产品。但是应该看到,现在的大趋势是产业融合。过去做计算的公司微软、苹果现在进入了手机行业,这就是产业的融合。互联网、移动和PC正在逐步融合,新的产业利用了原来三个产业的优势,融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的移动的功能以及PC的计算功能。这里面很重要的两点趋势,一是数字化,二是IP化。数字化提供了统一的数字表述格式,IP化则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联通格式,有了这两点作前提,这几个网络的通讯和数据的来源、终点都变得相对更简单,这是IT产业最大的一个变革。三个技术产业的融合是重要的趋势,不管是苹果也好,还是其他计算机公司,进入手机行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Q:现在国际上有一种研发的新趋势叫“众包”,指的是把研究课题通过网络发布,向企业外部的甚至是非专业的人员寻求答案,据报道IBMP&G等公司已经开始实践这种新的研发方式,并且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微软在这方面是否有一些动作?

A:我认为这种方式对公司和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微软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可能以后会更多。我在做WinCE时,曾经从德国、俄罗斯邀请来黑客高手,支付给他们机票、工资,请他们对操作系统做三个月的“穿透试验”(Penetration Test),当然也请他们提出弥补漏洞的方案。这是对众包模式的一种拓展,我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成为学术合作的新渠道。微软硅谷研究院院士Jim Gray就很提倡这种模式,他是全球计算机界最顶尖的几个大师之一,去年10月份他在清华演讲,主题就是科研合作的新模式。他认为,以后科学家们发表文章会越来越少,正规交互越来越少,网上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很赞赏这样的模式,只是在产品开发里面需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双方需要达成共识。

张亚勤个人档案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 程博士学位。

1999年回国参与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4年赴微软总部负责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设备部门的软件研发;2006年再次回国出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加盟微软之前,先后在美国 Sarnoff 公司任多媒体实验室总监,以及美国GTE 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